金融和经济学范文精选

金融和经济学范文第篇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制度出了问题。

年月,

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

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

后来人们习惯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布雷顿货币体系。布雷顿货币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从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美元过剩”情况,

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

尼克松政府于年月宣布,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自由浮动,标志着布雷顿货币体系崩溃。之后,

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再受约束。美国可随意印美元,剥夺世界经济成果;世界各国也在研究如何给美元套上“缰绳”,

并要求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这是导致本次危机的制度性原因。

二是美国的消费增长模式出了问题。美国推行的是“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

为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出台金融政策鼓励穷人买房,可以不交首付。他们预测房价年内涨一倍,假定一所万美元的房子年后就是万美元,

每年有万美元的溢价。这万美元万归银行还帐,万归买房的穷人消费。现在是房价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为负资产,穷人还不上贷款,

银行亏损,房地产商倒闭,资金链断裂。

据权威人士估计,次贷所形成的亏损有万亿美元,占美国万亿美元的/。目前美国%的经济靠个人消费,每户张以上信用卡,

信用卡债务累计近万亿美元,汽车和其他消费信贷万千亿美元,私人性质抵押贷款万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债务是多少,很难算清楚。

正是这种“高消费、低储蓄、多借贷”的消费增长模式促成了当今的金融危机。

三是美国金融监管出了问题。虚拟经济是美国发展的一大特点,即通过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

自上世纪美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来,美国大量的实体制造业被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而美国本土成了贸易、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随后美国政府废除了金融管制法,取而代之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结束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

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

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

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

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使人们投机心态加重,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被忽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形成泡沫经济。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霸权地位,

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加入之后,

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也将不可避免地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是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此次浩劫我国也难幸免。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

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更是无法阻挡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步伐,

使我国再次成为国际资本保值增值的避风港,也使我国的美元资产投资暴露于风险之中。

我国的.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万亿美元左右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其中,我国持有“两房”相关债券-亿美元,

占官方外汇储备近%;我国商业银行持有“两房”相关债券亿美元;

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相关债券约.亿美元;中国投资公司持有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的股份;雷曼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亿美元;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万美元。若美元贬值、资产抵押品缩水,我国将替美国承担风险。

二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国内楼市低迷的情况下,

近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物业。如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出售在上海的部分住宅项目,除大摩之外,

花旗也酝酿将一处上海住宅物业出手。这都是基于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才产生的连锁反应。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没有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但也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

所以美国投行抛售在华项目可能会加快中国房地产下滑。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的影响,还表现在打击购房者的信心。尽管各省市纷纷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措施,但市场观望气氛浓郁。

金融危机也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

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困境。

三是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进出口总值超过的%,

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非常重要,年经济的增长,有.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

而年出口明显萎缩,-月份出口平均下滑.%。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

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

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

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我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

如此一来,

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将大为增加。

四是对经济增速的影响。

目前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回落。我国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尤其是工业增速明显下滑。

年-月我国的增长率是.%,但月份的实际增长为%,月份的增长率有可能低于%,

表明我国经济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速有所下滑。

就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而言,增长率年为.%,

年为.%,年为.%,

年为.%,

年为.%,而年-月为.%,并且下半年存在下滑趋势。年全年增长将低于%,相对近年来的强劲增长态势而言,

近期经济增速下滑值得我们关注。

三、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留下的教训

这场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动荡尚未达到尽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增多。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成因却为我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美国发生的全方位甚至有可能终结现有金融体系的危机,诱因首先是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我们应看到,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金融的最大风险。

在我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

房地产价格很可能出现全面性下跌,与股票市场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此,

稳定房地产市场应该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二要摆正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衍生品是把双刃剑,其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

但当风险足够大时,

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次贷危机也可以说是市场失灵的表现,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适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控制风险规模。

金融和经济学范文第篇

笔者对此有些不同看法,

曾经在强国论坛写过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得不偿失?-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之我见一文。几个月来,笔者与一些网友和经济学家切磋过这一问题,对此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本文的主旨,就是想从上述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其快速增长的利弊得失。字串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我的看法是,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余额本身有助于防范人民币贬值,对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则没有帮助。为减低人民币升值压力,政府需要不断地吸收新入境的外币。

而外贸顺差和外资投入的不断增加,是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换句话说,

政府不断吸收外币的行为可以稳定人民币升值压力,而越积越大的外汇储备余额作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则对于减低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帮助。

字串

()庞大的外汇储备有助于吸引国际资金流入?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前文有所讨论。

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有助于防范货币贬值,减少金融风险。然而这只是国外投资者所考虑因素之一,且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日本外汇储备的绝对值,以及台湾外汇储备占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

均比中国大陆为高。目前并没有数据表明日本与台湾对于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如果允许货币适当升值,并保持升值的预期,

更有助于吸引国际资金流入。

()庞大的外汇储备有助于减少金融和经济风险?

如前所述,

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有助于防范本国货币贬值。然而庞大的外汇储备虽然可以减少本国货币贬值的金融风险,却引入了另外一种金融风险,就是外币贬值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则完全置于本国政府与人民的控制之外。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

包括大量美国政府与公司债券。过去几十年间,美国每年都有巨大的政府赤字、外贸逆差,以及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只要这种趋势不改变,美元相对于较高经济增长、较低通货膨胀率的国家货币的贬值,就不可避免。

()中国放在国外的庞大外汇储备可以增值?

金融和经济学范文第篇

关键词:货币本质债权

:,

,,,。

: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关于它的本质问题,

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如“金属货币论”、“货币名目论”和“一般等价物”理论。但从货币的起源、演变及交换者的角度来看,

货币的本质应该是债权,而充当货币的物品则属于可用于流通的债权凭证。

。货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学量

日常生活中,任何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满足他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为了生存和发展,

各主体不得不用自己相对富余的资源,换回自己缺少而又必需的资源,即交换是主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然而交换的对象却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

为了顺利实现交换,

客观上就要求存在一种能够将世间万物按一定的标准(买方所需要或关注的因素:体积、重量、某种有效化学成分等)折合成同一种社会经济学量的量存在,

使万物之间具有可比性。这个社会经济学量就是价值。

货币就是用来量化、反映和记录这种价值的,如按美元计价、按黄金计价、按人民币计价等,具体即表现为价格。

所以说,价值、价格、货币都是客观存在的,

就象重量和千克、长度和米、电流和安培、电压和伏特等自然科学界的物理量一样,价值、价格和货币是社会经济学界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学量。

。货币的本质是债权

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如只羊换把斧头等,但这种交换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即只有双方当事人都同时需要对方的物品时,

交换才能实现。物物交换方式造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交换难以实现,交易者急需的物品难以及时换回,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此后逐渐产生了以羊、金、银、铜、纸币等充当交换的媒介,使世间的商品交易变得轻松、便捷。但不论用何种物品充当交换的媒介,交换时,卖方卖出商品的根本目的都不是为了直接消费交换媒介,

而是想通过交换媒介的周转流通作用,最终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卖方卖出商品时,必然会要求买方留下相应的凭据,

以划清相互间的风险、收益,确认相互间因物品转移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从原先的意识上有,到凭据化、书面化),

以免以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这个凭据便是交换的媒介。可见,

交换媒介的本质属于债权。此后,当卖方再将这个凭据转让给他人,用以换取他人物品时,

这个凭据便成了通常意义上讲的货币。

所以说,货币不是一般的普通商品,它是买方开给卖方的表明商品所有权转移,确定和确认双方存在一定量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即货币的本质是债权,

而充当货币的物品则属于可用于流通的债权凭证。

。防伪性是选择和推动充当货币物品不断演变的根本原因

防伪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技术上,难以复制;

②经济上,取得(制造或复制)的成本不低于它所代表的债权价值,或者是制造者将会面临严重的惩罚。

防伪性对充当货币物品的选择及推动充当货币物品不断演变的列表分析。

技术防伪性经济防伪性优点缺点普通物品差差羊强较强寿命短,

易损耗,

维护成本高金、银强较强损耗小重,不便于携带铜币强一般重,易锈蚀损耗纸币较强差轻,

便于携带易损毁电子货币较强差更轻便易损毁作为债权凭证的货币,买卖双方都很关心它的防伪性。防伪性的高低成了决定某种物品是否能成为货币的关键。

普通物品,

由于它的防伪性太差,决定了它不能成为货币。

羊具有很强的防伪性,但它的寿命有限,易损耗,

且饲养、维护成本很高,所以它只能在科技水平比较低的年代暂时充当货币。

金、银的防伪性直到现在仍然非常高,

又具有不易损耗、数量适中等优势,所以金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在充当货币。

但由于他的经济防伪性(冶炼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逐渐降低,防伪性变弱,加之其密度大,储量有限,不能被做成大面额的货币(因为按重量计价),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它现在已逐渐被纸币代替,只作为一种储备性货币存在。

铜在一定历史阶段充当了货币,

但它的经济防伪性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已变得一般,加之有密度大、储量大、易生锈等缺点,

它的货币功能现在已基本丧失。

纸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纸币被制成了具有很强技术防伪性的物品;

同时又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伪造,使纸币又具有了很强的经济防伪性,

加之其质地轻、便于携带、数量和金额易于掌控,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它逐渐成了现代货币舞台上的主角。

电子货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具有与纸币防伪性相当,

但质地更轻、制造成本更低、更便于携带和交换的电子货币开始出现,

并有逐渐替代纸币的趋势。

。货币的防伪性要求对寻找摆脱目前金融危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防范作用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很严峻。以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世界,因美国的次贷和金融危机而使全球受到波及。世界各国深受其害。

而此时美国却为了能使自己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准备大开印钞机,狂发美元。

美国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其他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近期世界各国元首、金融界、理论界及国峰会等都在极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据以维护世界金融和经济安全、稳定的合适方法。

从货币防伪性要求的角度来看,一种物品要想成为货币(世界性货币),

它就必须具有对所有经济主体都具有很强的防伪性。

这是物品成为货币的前提条件,象金、银、铜等物品,在充当货币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们对所有经济主体具有很强的防伪性。

而美元现在却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美元对其他国家或经济实体具有很强的防伪性,但对美国自己而言,它的防伪性几乎为零。所以只有在美国的印钞权受到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美元才具备充当世界货币的条件。

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要想尽快稳定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根据货币的防伪性要求,国际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对策:①限制或控制美国政府的发钞权,要求其以技术、资源等换回美元,

以解决自身的金融危机和稳定美元币值;②要求美国政府将美元与黄金等贵金属挂钩;

③将美元与其他几个主要经济大国的货币汇率固定,以间接限制美国政府的发钞权;④要求美国将因多发货币而带来的收益用于国际性的公共事业,如联合国会费、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国际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

⑤采用周小川等金融人士的建议,重新建立一个“超主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或以的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

其次、电子货币的防伪性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现有的货币发行方式和发行政策下,任何一国政府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渠道大量发行他国货币,

如中国政府可以大量发行美元电子货币,重创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美国也可以大量发行人民币电子货币,重创中国经济。所以,加强发行电子货币防伪性控制(包括软件开发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授权控制),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

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合作解决。

。与现行货币本质理论的融合

货币的本质是债权,

所以从货币的本质来看,

它是一种财富。拥有货币就等于拥有财富。这与“金属货币论”的观点相符,也符合普通大众对货币的认知。

但从充当货币物品的角度来看,

货币只是一种凭证(载体)。作为凭证(载体),它既可以用金银来充当,也可以用纸、电子等方式来表达。货币债权的价值与充当货币的物品价值是可以分离的。

充当货币的物品仅仅是一种载体或符号,这又与“货币名目论”的观点相符。

再从交换的过程来看,债权凭证(货币)在交换中充当的是等价物角色,

所以说它又是一种“一般等价物”。

可见,货币本质债权论观点,不仅与目前存在的“金属财富论”、“货币名目论”、“一般等价物”理论没有冲突,而且与之相互融合的很好。

参考文献

[]樊苗江、柳欣著。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人民出版社,年月第一版

[]许崇正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经济出版社,年月出版

金融和经济学范文第篇

关键词:货币本质债权

:,

,,,

。

: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关于它的本质问题,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如“金属货币论”、“货币名目论”和“一般等价物”理论。但从货币的起源、演变及交换者的角度来看,

货币的本质应该是债权,而充当货币的物品则属于可用于流通的债权凭证。

。货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学量

日常生活中,任何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满足他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为了生存和发展,各主体不得不用自己相对富余的资源,换回自己缺少而又必需的资源,

即交换是主体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需要。

然而交换的对象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为了顺利实现交换,

客观上就要求存在一种能够将世间万物按一定的标准(买方所需要或关注的因素:体积、重量、某种有效化学成分等)折合成同一种社会经济学量的量存在,

使万物之间具有可比性。

这个社会经济学量就是价值。

货币就是用来量化、反映和记录这种价值的,如按美元计价、按黄金计价、按人民币计价等,具体即表现为价格。所以说,价值、价格、货币都是客观存在的,

就象重量和千克、长度和米、电流和安培、电压和伏特等自然科学界的物理量一样,价值、价格和货币是社会经济学界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学量。

。货币的本质是债权

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如只羊换把斧头等,

但这种交换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只有双方当事人都同时需要对方的物品时,交换才能实现。物物交换方式造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交换难以实现,交易者急需的物品难以及时换回,

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此后逐渐产生了以羊、金、银、铜、纸币等充当交换的媒介,使世间的商品交易变得轻松、便捷。但不论用何种物品充当交换的媒介,

交换时,卖方卖出商品的根本目的都不是为了直接消费交换媒介,而是想通过交换媒介的周转流通作用,最终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方面,卖方卖出商品时,必然会要求买方留下相应的凭据,以划清相互间的风险、收益,确认相互间因物品转移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从原先的意识上有,

到凭据化、书面化),以免以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这个凭据便是交换的媒介。

可见,交换媒介的本质属于债权。此后,

当卖方再将这个凭据转让给他人,用以换取他人物品时,这个凭据便成了通常意义上讲的货币。所以说,货币不是一般的普通商品,

它是买方开给卖方的表明商品所有权转移,确定和确认双方存在一定量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即货币的本质是债权,而充当货币的物品则属于可用于流通的债权凭证。

。防伪性是选择和推动充当货币物品不断演变的根本原因

防伪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技术上,

难以复制;

②经济上,取得(制造或复制)的成本不低于它所代表的债权价值,或者是制造者将会面临严重的惩罚。

防伪性对充当货币物品的选择及推动充当货币物品不断演变的列表分析。

技术防伪性经济防伪性优点缺点普通物品差差羊强较强寿命短,

易损耗,维护成本高金、银强较强损耗小重,

不便于携带铜币强一般重,易锈蚀损耗纸币较强差轻,便于携带易损毁电子货币较强差更轻便易损毁作为债权凭证的货币,

买卖双方都很关心它的防伪性。

防伪性的高低成了决定某种物品是否能成为货币的关键。

普通物品,

由于它的防伪性太差,

决定了它不能成为货币。

羊具有很强的防伪性,但它的寿命有限,易损耗,

且饲养、维护成本很高,所以它只能在科技水平比较低的年代暂时充当货币。

金、银的防伪性直到现在仍然非常高,又具有不易损耗、数量适中等优势,

所以金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在充当货币。但由于他的经济防伪性(冶炼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逐渐降低,防伪性变弱,加之其密度大,

储量有限,不能被做成大面额的货币(因为按重量计价),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它现在已逐渐被纸币代替,只作为一种储备性货币存在。

铜在一定历史阶段充当了货币,但它的经济防伪性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已变得一般,

加之有密度大、储量大、易生锈等缺点,它的货币功能现在已基本丧失。

纸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纸币被制成了具有很强技术防伪性的物品;

同时又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伪造,使纸币又具有了很强的经济防伪性,加之其质地轻、便于携带、数量和金额易于掌控,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它逐渐成了现代货币舞台上的主角。

电子货币: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一种具有与纸币防伪性相当,但质地更轻、制造成本更低、更便于携带和交换的电子货币开始出现,并有逐渐替代纸币的趋势。

。货币的防伪性要求对寻找摆脱目前金融危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防范作用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很严峻。以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世界,因美国的次贷和金融危机而使全球受到波及。世界各国深受其害。而此时美国却为了能使自己尽快摆脱金融危机,

准备大开印钞机,狂发美元。美国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其他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近期世界各国元首、金融界、理论界及国峰会等都在极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据以维护世界金融和经济安全、稳定的合适方法。

从货币防伪性要求的角度来看,一种物品要想成为货币(世界性货币),它就必须具有对所有经济主体都具有很强的防伪性。这是物品成为货币的前提条件,

象金、银、铜等物品,在充当货币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它们对所有经济主体具有很强的防伪性。而美元现在却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美元对其他国家或经济实体具有很强的防伪性,但对美国自己而言,

它的防伪性几乎为零。所以只有在美国的印钞权受到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美元才具备充当世界货币的条件。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尽快稳定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

根据货币的防伪性要求,

国际社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对策:①限制或控制美国政府的发钞权,要求其以技术、资源等换回美元,

以解决自身的金融危机和稳定美元币值;②要求美国政府将美元与黄金等贵金属挂钩;③将美元与其他几个主要经济大国的货币汇率固定,以间接限制美国政府的发钞权;④要求美国将因多发货币而带来的收益用于国际性的公共事业,

如联合国会费、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国际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

⑤采用周小川等金融人士的建议,

重新建立一个“超主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或以的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

其次、电子货币的防伪性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现有的货币发行方式和发行政策下,任何一国政府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金融渠道大量发行他国货币,如中国政府可以大量发行美元电子货币,重创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美国也可以大量发行人民币电子货币,

重创中国经济。所以,

加强发行电子货币防伪性控制(包括软件开发及金融机构的内部授权控制),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议题,

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合作解决。

。与现行货币本质理论的融合

货币的本质是债权,所以从货币的本质来看,

它是一种财富。拥有货币就等于拥有财富。这与“金属货币论”的观点相符,也符合普通大众对货币的认知。

但从充当货币物品的角度来看,

货币只是一种凭证(载体)。作为凭证(载体),

它既可以用金银来充当,

也可以用纸、电子等方式来表达。货币债权的价值与充当货币的物品价值是可以分离的。

充当货币的物品仅仅是一种载体或符号,

这又与“货币名目论”的观点相符。

再从交换的过程来看,债权凭证(货币)在交换中充当的是等价物角色,所以说它又是一种“一般等价物”。

可见,

货币本质债权论观点,不仅与目前存在的“金属财富论”、“货币名目论”、“一般等价物”理论没有冲突,而且与之相互融合的很好。

参考文献

[]樊苗江、柳欣著。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人民出版社,年月第一版

[]许崇正主编。货币银行学[]。中国经济出版社,年月出版

金融和经济学范文第篇

第一,货币这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或新兴债务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

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创造货币的方式有大杠杆和小杠杆之分。

大杠杆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小杠杆指中央银行改变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比例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间接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经济体系的货币。

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海还可以通过创造“近似货币”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美元,如果发行万张,

花旗一家银行就可以创造亿美元的近似货币。

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

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和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

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

不过欧洲美元终究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

但在年以前,

这种无国界的美元代表一种自治的货币,完全由民间控制,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

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多年里,

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

第二,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这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

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拆散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

第三,

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

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第四,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已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造成两者间迅速的疏离。

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上图所示)。今天,

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

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

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可能就要顷刻垮掉。

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含知识和信息)。

但是,

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使得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于世界市场进出口总价值的倍,并且还在不断繁衍。目前美国对金融和房地产投资的新信贷是制造业的倍,

美国实物贸易额不到期货贸易额的一半。跨国债券和股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高达.%、.%、%和%。其中衍生交易市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年以来,

每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要翻一番。

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在个国家家银行的调查,这些机构手中持有的衍生交易合同总值在年以来已高达.万亿美元。这是全球的总和的两倍多。年初,

仅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持有.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这是美国的三倍以上。与此同时,世界真实的实物生产,不论人均和地均计算,

均比过去年有实际的缩减,而实物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服务于虚拟经济的运作。

美国劳动生产率近年来仅为%左右,即使是在经济最为景气的世纪年代,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仅为.%,为战后甚至年(至年为.%)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

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

金融经济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大量的纯粹的“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节制地增长,

结合整个世界真正物质生产的停滞和下降,

已使金字塔严重变形、失真,为全球性的金融崩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指出:

“事实上,

除了中国和其它少数国家以外,全球的实物经济都在持续的衰退。

所有这些都表明,榨出更多的资本以支撑泡沫的可能性已经到了尽头。与此同时,

泡沫自身已经攀升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另一个必然后果便是投机活动的普遍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阿莱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大,外汇市场每天,

亿美元的交易中,真正与生产相关的不超过%,其余%与投机活动有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逃避管制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经济泡沫化的趋势。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从金融系统来看,它们只能起个别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作用,而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

首先,

避险性创新只能降低个别风险,无法消除和减少系统风险。不仅如此,当代以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的金融创新,

在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

金融创新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机构同质化,使金融业关系盘根错节、日益复杂,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加深了金融业机构之间、机构与部门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强化了系统效应。其次,金融创新的风险性还表现在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保证金仅为-%,

这种“以小搏大”的功能,同时蕴含着将风险放大的可能。特别是金融创新当立足点不对时容易产生泡沫经济,

使创新严重脱离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而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市场越来越为少数造市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济公司等)所控制。

这样,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过度集中和相互关联使风险的发生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旦其中的一个造市者违规,

则主要市场参与者之间更大的风险暴露会加剧动荡的相互作用,

直接威胁到整个金融衍生交易体系的稳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二、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形成

浮动汇率体系下,金融经济和实质经济的严重脱节得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为神经质、更为情绪化、更为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的大幅度波动。

货币的过度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已使稳定的利率为大起大落的利率所取代。

这种汇率、利率、商品和资产价格频率加快、振幅加大的急剧波动为跨时期、跨国界的金融投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

每一天有太多的金钱在全球投机市场上转手。另一方面,

新科技的运用、新形式的货币以及新的交易工具以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更容易为市场情绪的变动所左右。同时,

金融经济或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不安和急剧波动已经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传递到真实经济中去。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将近年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是自年开始的年里,全球出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

以拉美出口价格计算的实际利率则在-%和+%巨大空间波动,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急剧而大幅度地震荡。在真实经济领域内,

发达国家出现过多次经济衰退,

高负债的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多年的发展危机。

不确定性也已成为真实经济的自身属性。真实经济与投机经济之间的拉锯战为投机经济储蓄利润并使真实经济增加成本,真实经济在金融风险上的成本正在持续不断地攀升。

然而问题还远不只如此。事实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实质经济的巨大影响远非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能解释。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

是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银行和其后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古勒莫·卡尔沃()在很多会议上的提问:“如此小的过失,怎么会导致如此大的惩罚?”墨西哥和阿根廷根本没有出现严重的政策失误。

如果有失误的话,也是墨西哥政府在紧张地处理问题时暂时走到了市场情绪的对立面,然后引发了一场可以自我衍生的恐惧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为什么一个小国的货币贬值在如此广阔的地区造成投资和产出的崩溃?

显然如果忽略了恐慌机制和传染机制的形成就很难理解年代历次金融危机对各个经济体实质经济的打击。

恐慌指的是在部分投资者中出现的,

无法由现实来调节的非理性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

在经济学中,

不管恐慌是如何发生的,

它一旦发生,马上就有一种自我正名的机制,因为恐慌本身就可以为恐慌证明其合理性。

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倒闭:当所有存款人同时提款时,银行被迫以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

于是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会倒闭,因此,

那些不恐慌的存款者比早恐慌者要蒙受更大的损失。

不过,只从银行倒闭来理解恐慌未免小题大做了,但是从发展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是一个金融混乱和信心下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传统的银行倒闭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金融危机恶性循环的过程

上图描述了这个循环,

这一情形在遭受危机的有关国家都出现过。以泰国为例,当市场对泰国货币和经济的信心下跌时,国内外的投资者都会将他们的资金从泰国转移出来,泰铢出现贬值的压力,

由于泰国中央银行无法从外汇市场上购买泰铢以维护其汇率(因为它没有更多的美元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了),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和减少流通中的泰铢数量,以缓解泰铢汇率下降的速度。不幸的是,

货币贬值和汇率提高都会给企业造成财务问题,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它公司都是如此。一方面,

那些有美元债务的公司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每个美元所对应的泰铢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那些有泰铢债务的公司也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利率大幅度上升。

由于高利率和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银行体系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安全地贷出资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得不削减支出,从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中出现这些坏消息时,

一定会让信心进一步下跌,经济终于崩溃了。

克鲁格曼在他最新的著作中将这一过程作了一个形象的模拟。

会议室中的麦克风总有回音,麦克风发出的声音会被扬声器扩大,这个声音又会进入麦克风,如此循环往复。

如果会议室的回音不大,扬声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也不大,这个反馈就会逐渐“缩小”,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麦克风的音量放到最大,

这个过程就会“爆炸”:麦克风会将任何细微的声音放大,这个声音又会再次进入麦克风,

再次被放大,于是会变成令耳朵难以忍受的吱吱声。这里的关键在于,

不是反馈的质量变了,而是它的数量增加了,让人们耳朵难受的原因是麦克风的音量被调得太高了。

同样,

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市场对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去了信心(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良好),强大的市场情绪能够引起自我正名的恐慌,从而引发一连串反应,直至对实质经济产生爆炸性的打击。

的确,从世纪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都表明,

国际金融体系的恐慌机制能够将一国政府政策的微小失误无限放大,给该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三、市场的双重标准

恐慌意味着市场情绪的失控,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从实际上讲,没有一个国家对恐慌具有完全的免疫力。但是,由于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对于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

我们可以用同样存在着货币贬值的压力时,

澳大利亚和巴西所面临的不同处境来说明这一点。年,澳元差不多相当于.美元,

到了年夏末跌至.美元多一点的水平。

这毫不奇怪,澳大利亚的出口大多数流向了日本和出了问题的东亚国家。但除了年夏末短暂的一段时间外,澳大利亚没有想办法去维持其汇率水平,

它既没有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澳元,也没有提高利率;

相反,汇率水平下降居然自动停止了。当澳元下降时,

投资者认为这是买便宜货的好机会,

因为他们觉得澳大利亚的经济相当稳定,因此这种信心成就了“澳大利亚奇迹”--尽管澳大利亚严重依赖出了问题的亚洲经济,但年它实现了经济繁荣。

然而,当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崩溃,

触发了对巴西货币雷亚尔的攻击时,澳大利亚让汇率贬值的方式被排除在外了。雷亚尔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是巴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

它使巴西历经数代人的恶性通货膨胀转化为价格的稳定。巴西和华盛顿都害怕取消固定汇率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确实,人们可以想象雷亚尔的比值被高估了%,

如果汇率调低%,对经济的好处会大于坏处,

但无人相信%的贬值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贬值引起的恐慌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打击。

通过让货币的汇率实现浮动,发达国家可以实现经济调整,

因为市场完全相信这些国家,当然会令它们从贬值中获益。但年后,

一个接一个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到最近的巴西,发现自己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一而再,

再而三地,这些国家令汇率适度贬值的努力演变为信心崩溃。因此,市场相信在这些国家实行贬值是常灾难,

也正因为市场相信这一点,结果就如此。

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小幅度的贬值。”

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的逻辑便是,

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中性的机制,市场只青睐强者。而且我们将会看到,在预期的范围内,

心理因素可以重要到哪怕投资者的偏见就可以左右实质经济,也就是所谓的“信则灵”。

四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

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不会局限于该国,而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

传染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某国在危机期间及其前后,邻国的贸易能力将受到危机国贬值的打击,

从而使邻国的货币、进而整个经济体受到冲击。这种危机传染机制实质上是由于国家间实质经济联系所引起的传动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都向第三地出口类似的产品,

当泰铢贬值时会间接造成印度尼西亚出口收入的下降。

所有的估算表明,遭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体之间的市场溢出效应并不是危机扩散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国和韩国的关系,

泰国并不是韩国的市场,也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它与庞大的多的韩国经济基本上毫无关系。

第二种传染机制是指恐慌情绪的迅速蔓延。此时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寻求对付其它国家。这些国家与危机国可能处于同一区域,

也可能在区域以外,但都有一共性,即经济可能有系统性的弱点,比如:薄弱的银行系统、金融和地产部门容易受到高利率的打击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水平低等。

在危机之间,这些国家通过高回报率吸引间接投资进行融资,

这些系统性弱点尚不碍事。这种系统性弱点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也可能只是投资者头脑中虚幻的假象。但这无关紧要,只要投资者对这一经济体失去信心,

它便无法抵御传染的侵袭。

所以,在东亚金融危机中,造成东亚经济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倒下的原因主要不是实质经济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头脑中对亚洲经济的印象。

投资者的胃口是被这些经济体共有的“亚洲奇迹”刺激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再具有传奇色彩时,

他们会立刻怀疑其它的经济体,而不会考虑到该经济体的实际状况如何。很明显,不管这些经济体有何区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容易受到自我正名的恐慌机制的青睐。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市场信心的丧失,开始造成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循环。

这些国家实物经济联系有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投资者的心目中,

一个国家的坏消息就是所有人的坏消息,当一个经济体对自我正名的恐慌缺乏抵制的时候,恐慌就降临了。同样,

我们可以理解年当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何以与其实质经济并无多大联系的巴西经济会受到危机的感染。

传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突然发现两个国家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巴西同样有难以应付的钜额财政赤字--尽管在危机前夕,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生产力急升的阶段,

下一个年它的收入肯定会大大增加,财政赤字还是相当合理的,因而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世纪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

即使对一个成功的经济体来说,

市场和媒体对于其管理者的推崇,并不能保证该经济体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有足够的免疫力。对于缺乏国际金融市场信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尤其糟糕。

当经济对自我强化的危机缺乏抵抗力的时候,

危机会在没有实质联系的经济体间扩散,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类似齿轮的传动机制,让金融恐慌机械地传遍世界。

五、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困境

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和危机传染机制的形成,

致使各国经济显得非常脆弱,任何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甚至是非常微小的失误,

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多年前,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资深分析员威廉姆·克来因()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各国政府留给自己的政策空间已十分狭窄。这道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困境,而不是赞同所谓的“后遗症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为所犯的错误付出的代价。然而,

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并不要求它的政府总是执行完满的政策。令人震惊的是,从日本到韩国这样最近遭灾的国家中,大部分不久以前还被当作榜样。

显然,

在此之前的推崇者是过度的盲目崇拜。

但是它们的经济状况真的是像人们现在认为的那样糟吗?抑或是这种分析只不过是马后炮?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如果说在亚洲和拉美的经济衰退中高处不胜寒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权威们可以深刻地解释美国经济何以遭此大难。显然,那些不受管制的对冲基金;那些得到错误信息进入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的小投资者;

过度宽松的信贷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零储蓄率等等,都预示着大难临头。

事实上,所有国家都有结构性问题。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结构性问题那么它也不再是发展中国家。

一旦发展中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

就不得不在两难选择的抉择:要么冒着国家破产的危险坚持自己的政策的独立性(像马来西亚),要么听从和美国财政部,采用严厉的紧缩政策。即使实施紧缩的经济政策同样会感到左右为难:如果达到了紧缩的目的,会减少需求,

加重衰退;如果没有达到紧缩的目的,意味着情况已经失控,又会加深市场的恐慌情绪。

本来,在遭遇危机时,

政府政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平抑市场情绪。但是由于危机是自我强化的,那些理性的对实质经济起作用的政策不足以挽回市场信心,

人们要令政策迎合市场情绪,即使是市场的偏见,

市场的奇谈怪论。或者说,政府必须要令政策迎合市场的期望。

这正是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破产的原因,国际经济政策居然与经济学毫无关系,它竟然成为纯心理学的试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不得不推行那些它们觉得市场认可的政策,无怪危机到来时,

传统经济学的教科书被扔到了窗外。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经过专业化论证的情况下,已经决定在经受着市场恐慌的国家施行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以韩国为例,

-年里,韩元贬值了%,

亦即从韩元兑美元跌落到韩元兑美元。无疑,货币贬值会使贸易物资的价格越升。然而,

尽管如此,仍然要求韩国以保持基本不变的通涨率为首要目标(与年的.%相比,年应为.%)。这样,

为了在剧烈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低通涨率,韩国需要一次猛烈的通货紧缩。事实上,这正是所期待的,而且,

它也是这样命令的。在这项援助项目签署以后,短期利率从.%上升到%。

对此,

辩解说,这些严厉的货币政策及举措的目的在于“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很难想象这样的政策会“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事实上,

自从项目协议签署以后,市场上的恐慌气氛愈发加剧,以至韩国银行濒临破产危局。

在协议出台后的第一天,韩国银行突然拒绝发放短期贷款,

随后,家大企业集团宣布破产。而近来则有更多的知名公司接连落马。

除了利率的提升,亦坚持%-.%的增长率,以此加强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要求家商业银行中的家停止运转。

由此看出,正致力于将韩国年%的增长率在年降至%。这项“减速”计划在年将被证明是多于的,因为韩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无声无息地将其经济的紧缩一步到位。

过度的杀伤对于几个月前还在追求稳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家经济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于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国家不得不接受危机是自身过错带来的惩罚的观点,

因为除了以此等待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以外,

它们根本没有其它任何选择。即使是全力避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对象的马哈蒂尔,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了正统的紧缩措施,接受了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可以肯定的是,

对避免危机处理方案的底线是:没有好方法。新世界秩序的规则似乎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

年代一连串的金融危机警示人们,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确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自我正名的恐慌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脆弱性。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认识,必须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这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证。

注释:

。金融经济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名词尚无明确的定义。根据乔尔·库尔兹曼()的说法,金融经济是一种与权益相关的金融资产及债务的交易相联系的一种投机经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其它债务是金融经济中最基本的金融工具,

货币是金融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种新兴债务。有关问题可参见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革”,载于朱钟棣主编《世纪世界经济走势预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版。

。刘劲松:“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体制性问题”,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年第期。

。(美)乔纳森·特尼鲍姆:“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战略与管理》年第期。

。引自《本周金融信息》,

年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