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56-57]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画山绣水》【精选9篇】

    .品味文章诗意美。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篇《画山绣水》,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篇一:《画山绣水》 关于真情的作文 篇一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⒊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⒋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重点: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教学难点:

    ⒈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⒉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思路:

    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⒉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课前布置:

    ⒈查找相关资料(桂林等地的旅游资源)。

    ⒉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旅游景点。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

    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说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

    (《画山绣水》)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正课:

    ⒈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

    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⒊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

    (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我的乐园作文200人文色彩。)

    ⒋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学生出谋划策)

    三、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四、总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五、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六、板书:

    画山绣水

    杨朔

    标题:

    景物:

    传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①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②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

    篇二:《画山绣水》 篇二

    教学目标 :

    .品味文章诗意美。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 ?t(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一)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 一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段。

    .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一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篇三:《画山绣水》 篇三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 ) 峭拔( ) 恍惚( ) 贮藏( )

    崭新( ) 恬静( ) 黑黝黝( ) 玲珑剔透( )

    二、释下列词语

    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三、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四、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五、课文赏析

    、课文中讲述了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等四个传说,请问这些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第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 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 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海燕》也在写海燕的同时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等海鸟,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海燕的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一、二、三、四略。

    五、课文赏析

    、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六、阅读理解

    、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 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 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 对比;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相信大家通过语文网给大家提供的画山绣水习题及答案,一定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吧。

    篇四:《画山绣水》 篇四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桂林山水画,让学生观赏一遍。师:这就是画,这就是桂林的山水。世人公认它美。美在哪呢?美在奇峰重叠,山水相依。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清奇峭拔,一江流水千幅画,好似人间仙境。关于它的美,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而作者却标新立异说成画山绣水。人们常说真美!就像画上画的!。可见作者说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如绣是再恰当不过了。画山绣水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水。(出示幻灯片)

    二、交流预习情况:

    、走进桂林:(出示幻灯片)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突兀石峰,瑰丽的溶洞和碧澄的小湖,汇成了桂林山清、水奇、洞奇、石美的美丽景色。桂林山奇水秀,风景秀丽,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它的特点。

    、了解()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板书:语言准确生动)

    、师:刚才作者带者我们一路欣赏桂林山水,大家不仅领悟到它的风光美,而且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呢?

    学生交流,明确:(出示幻灯片)

    第一部分(~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有异于其他名胜的地方。

    第二部分(~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种种传说。

    第一层( ~ 段 ) :江上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第三部分(~段):启示人们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板书)

    四、品读传说,思考探究(出示幻灯)

    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你认为这些传说对表现桂林山水的美有用吗?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你是怎么看的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b、间接材料丰富作品的内容(板书)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六、课堂训练:

    桂林山水美,美在————————————————————。

    七、课外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

    、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搜集古诗词中描写山水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四 画山绣水

    杨朔

    总写桂林山水 描写江上景色 点明写作意图

    清奇峭拔 介绍有关传说 牢记过去

    凝结着感情和想象 诗请画意 畅想未来

    篇五:《画山绣水》 篇五

    .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品味课文第段第句,分析这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课文第段第句中有点东西指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体会课文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课文第段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各用个字加以概括。

    、本文在写景的同时还借助船家之口讲传说,而且很多故事还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这种写法你如何评价?这样写作者有何用意?

    .写出含有山或水的古诗文名句,不少于条。

    篇六:《画山绣水》 篇六

    教学目标:

    、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t(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段

    、齐读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两段文字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漓江水色图

    ()。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到题。

    、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篇七:《画山绣水》 篇七

    山,色彩斑斓,似美丽的画卷;水,烟波浩渺,如精美的绣品。

    古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可到了昆明,桂林山水之冕很可能就不保了——那深邃,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天幕,无边无际;那如丝绒般的云彩,有形又似无形,让人心醉。昆明的山,虽没有桂林之山的奇秀险,却连绵起伏,雄伟壮丽;昆明的水,虽没有桂林之水的静清绿,却烟波浩淼,令人神往。

    进入山谷中,款款山风拂面而来,似和风拂柳。游人们都陶醉于这亘古不变的美景中。四围的山峰似母亲的双手拥抱着八方来客,让你丝毫感觉不到它的险峻;湖却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山脚下潺潺的小溪、叮咚叮咚的山泉,构成了一支优美的丛林交响乐阳光似乎不愿打扰这份意境,悄悄躲在叶子后面观赏着。偶尔,微风吹来,叶子簌簌地鼓掌,阳光便从叶隙探出头来,洒下一地的斑驳。当然,置身热带雨林,雨是常见的,不管那雨是淅淅沥沥的下,或是倾盆而下,也无论是疾风骤雨,绵绵细雨,它总是不拘一格地滋润着万物,给它们以无限的生机。看到这样的美景,技艺高超的画师也会变得笨拙,心灵手巧的绣女也不会轻易下针,的确,这山水只能画和绣了。

    然而,难道昆明的山水只停留在表面的浮华之上?

    当一切繁华过去之后,是否会有一番新的想法?当太阳隐去自己的光辉,而树木依旧向上生长时,是否会想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当狂风骤雨来临,而鸟儿依旧自由地翱翔于天际之时,是否会想到高尔基笔下那黑色闪电般的海燕?当和风变成寒风,而小草却依旧倔强地挺立之时,是否会想起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繁华散尽,落英缤纷之时,当你的心灵在皎洁的月光下接受上天的考验之时,才会发现,这种种景致,如一汪清水,洗涤着我们怠倦了世俗的心,这意境,又怎能画和绣出来的呢?

    欧阳修有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我认为山水之美不在景,在乎于意境之中。昆明的山水,用小溪的柔美令我们心旷神怡,用瀑布的气势令我们心潮澎湃,用群山的巍峨令我们心静如水它好似一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在祖国的南疆绽放着别样的光芒!

    篇八:教学总结 篇八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挖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校协进课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中考要求,现在的中考依据文本,降低难度,所以我设置的主问题是课后探究练习题一: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围绕主问题,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以下学习方法:①诵读法。通过大声朗读,体会杨朔的散文语言清新、绚丽、凝练的特点。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③联想法。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传说故事,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自读作者简介和漓江的背景介绍,避免了教师的直白;体会语言特点时,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并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避免了教师的过多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编写传说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适时点拨引领,比如:在探究主问题时,由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赏析文章语言的妙处时,我适时地引领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本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忽视了对子问题的精心设计,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紧扣中考要求精心设计,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

    篇九:《画山绣水》 篇九

    这里的山不高,但却秀气,这里的水不深,但却幽静

    ——题记

    总以为那种山清水秀、山水合一的景色只有在江南水乡才可以看到,今天去了汾河二库,才知道山西也有好风景。

    进了大门右拐便是风景区了。

    那是一个依山的小湖,远远看上去全是绿色,俨然就是一个碧绿的仙境,让人眼前一亮。湖上漂浮着许多小竹筏,它们缓缓地移动着,在平如镜面的湖面上划出一道道水迹。

    顺着绿阴间的小道来到湖边,坐在树下的石凳上,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虫儿在草间,吱吱扭扭地叫着,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和着。阳光懒散地洒在树叶上,时不时还有几缕淘气地树叶缝隙间钻下来,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

    厌了,你便可以坐上竹筏,轻摇到湖中心,看这山、这水。这里的山与别处不同,就像是斗拱一样,总是向水面处倾斜着,所以尽管大中午阳光直射,在山的边缘仍有一处阴凉供你休息。山面凹凸不平,就像是一个经过了处理的抽象艺术品,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山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几抹墨绿,一丛丛,一簇簇,像是大自然用神笔随意点上去了一般。山巍然屹立在水边,于是,在水中,便也可以看到这秀气的山峰。

    这里的水不深,大概只有半丈深,但却绿得那么浓,就像是沾了绿色墨汁的笔在这儿洗了一洗。虽然绿的出奇,但也清,在湖面上还能看到湖底的鹅卵石,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在水底摆得毫无规律,但却美观,让人不觉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中可以清晰看到那山的倒影,那树的倒影,就像是水下藏着另外一个世界,它是那么美,但又是那么朦胧,让人渴望不可及,顿时对大自然产生一份敬意。

    峡谷中总是很凉爽的,时不时和着温暖的阳光吹来一阵风。风儿扬飞了鬓角,也将水面抚成涟漪状,那水下的世界碎了,但也醉了。我感到一丝惬意,不禁闭上了双眼,倾听这峡谷之音。所有的一切都静悄悄的,似乎都不忍打碎这一份宁静,也似乎都陶醉在这山水之中。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画山绣水,方成景逸。

    《《画山绣水》【精选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