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伐檀】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

点击进入: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触,从花生的常见而有用,说到做人的道理,颇有哲理意味,寄寓着对现实人生的感触。 文章开头就说出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觉得让它荒芜着怪可惜,便提议辟来做花生园罢。姊弟们一听都很喜欢表示对这一提议的赞成和拥护。 接着作者只用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三个整齐的短句,形象、简洁的概括了种花生的全过程。最后写几个月后花生居然收获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成果时的欢快、喜悦、兴奋之情。 以后就写全家过收获节时的愉快的情景。尽管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母亲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平时难得出场的父亲也参加了。这可以看出过收获节的重要和意义。在父亲的启示下,孩子们争说花生的好处。在大家谈的基础上,父亲开始谈花生的真正用处:把它和水果比较,它只是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这写了花生的内在之美。接着父亲又向孩子们说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并借我的体会,进一步形象地道出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主题是多么深刻、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又发人深省。 最后以 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结束全文,含意极其深远。后来作者便以落华生为笔名,以时时警策自己。 《落花生》的立意很深刻,同时也非常巧妙。它托物言志,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使人深受教育与启发。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笔调,毫无铺张地叙述童年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处处扣紧题旨。文章主题是阐述关于做人的道理,所以种、收、吃花生都是略写,只用简洁的文字把这些过程记叙清楚。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时候,引出做人的人生哲理,点明题旨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言简意深。表明作者在竞逐高官厚禄、争名夺利、钻营成风的社会恶习下,洁身自好,不慕虚名的思想境界。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笔法,看似信笔所至,实际上结构相当严谨。 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诚哉斯言。《落花生》是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那惊人的优美。它的语言清新自然,朴实含蓄。既没有冗长的叙述,也没有铺张的描写,作者只用一支白描的笔,娓娓地叙谈故事,勾勒了几个人物,写了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对话又具有独特的个性。母亲温和善良、勤劳朴实。姐弟们天真活泼,幼稚单纯。父亲循循善诱,慈爱严正。虽然每个人的话都只三言两语,但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种朴素的语言,是真正的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这样的语言风格与平淡而又深刻的立意非常谐调。这体现了老作家许地山作品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落花生》问世六十余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伐檀

〔原文〕 坎坎伐檀兮, 寘之河之干兮,(齐之作诸。 河水清且涟猗。鲁涟作澜, 不稼不穑,猗作兮。鲁 胡取禾三百廛兮?穑作啬。)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 (檀、干、涟、廛、貆、餐,寒部。) 坎坎伐辐兮, 寘之河之侧兮,(齐之作 河水清且直猗。诸。)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辐、侧、直、穑、亿、特、食,之部。) 坎坎伐轮兮, 寘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 (鲁齐飧作湌。) (轮、漘、沦、囷、鹑、飧,文部。) 〔译文〕 伐檀之声叮当响,砍下树木堆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浪。不 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 到车上去了?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 啥狗獾挂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 们,岂不白白吃闲饭? 伐檀之声响叮当,放在河边做 车辐。河水清清起微波。不种田不 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进车上 边?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啥兽肉挂 满院子?那班大人老爷们,岂不白白吃闲饭? 斫轮之声四处传播,做好车轮放在河边。河水清清泛着波光。不 种田不收割,为何把三百捆稻谷装 到车上去了? 白天黑夜不打猎,为 啥鹌鹑挂满庭院?那班大人老爷 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评介〕 《伐檀》三章,章九句。关于这 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诗 序》说 “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 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说“刺贪”,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刺 剥削。说“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 其实应该说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 阶级不从事劳动生产,反而家里什 么东西都有,生活得也很幸福。至 于说“君子不得进仕”,这就更不对 了。郑玄笺注说“彼君子者,斥伐 木之人。仕有功,乃受禄。”好像说 伐木之人无功而食禄,君子才不得 进仕。正是申说了《诗序》“君子不 得进士”的意思,显然是不对的。 《鲁诗》说 “《伐檀》者,魏 之女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 位,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 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 (《御览》五百七十八 引蔡邕《琴操》)把诗中讽刺的对象 认定是伐木的小人,刺他们的在位 食禄,还说是女人所作。这和《诗 序》的误解相似。可见对诗的内容、 旨意都没有确切的理解。从全诗的 内容来看这首诗明明是站在劳动 者 (伐檀者、稼者穑者、狩者猎 者) 的立场,用劳动者的口吻,非 常明显地责问讽刺那些不劳而获 的剥削阶级,是那些统治阶级不从 事一切劳动生产,却占有一切。显 然作者应该是男性的伐木奴隶,当 时的女子是不会去伐木、耕种和狩 猎的。“魏国之女”只是蔡邕假托的 一位贵族女子,是他借《伐檀》一 诗作为琴曲,歪曲诗意,寄托他的 贤者不得在位的感慨罢了。 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诗 人言有人于此,用力伐檀,将以为 车而行陆也。今乃置之河干,则河 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 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 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 朱老夫子读懂了原诗,说得很有道 理。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里说 “这诗反映被剥削者对于剥削者的 不满。”今人大多数赞同余先生的 看法。 这是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 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的不 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开头两 句为第一层,具体描写伐木者艰辛 而繁重的劳动情景。中间五句为第 二层,写劳动者对剥削者的愤恨和 责问。“河水清且涟猗”是写景,是 文章的过渡,是借景起兴,即从写 自然景色很美,引出对剥削者的责 问。两个“胡”字问得非常有力。劳 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劳动 果实,却落到了 “不稼不穑”、“不 狩不猎”的统治者手里,这究竟是 为什么?这个强有力的责问,把统 治者坐享其成、强取豪夺的凶残面 目完全揭露出来了。伐木者“劳而 不获”,统治者“获而不劳”,这就 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触及了当时罪恶的社会制度。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 层,是用反语进行辛辣的嘲讽。是 说那些身居高位而又自诩为道德 品质高尚的贵族老爷不过是白吃 饭的,意在揭露他们的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这两句在诗章的最后出 现,真好象奇峰突起,彩云飞天,给 人留下寻觅不尽的余味。 二、三两章的内容与第一章基 本相同,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字。 这样换字不仅是为了换韵,而且使 全诗的内容更加充实。你看 奴隶们的劳动,“伐檀”“伐辐”“伐轮”, 一件件,一桩桩地简直没完没了, 繁重的劳动简直叫人喘不过气来, 而奴隶主“不稼不穑”,囤里的粮食 却是“三百廛” “三百亿” “三百 囷”,数量何等巨大; “不狩不猎”, 院子里却挂满了“貆”“特”“鹑”等 野味,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样样有, 品种何其繁多,严重的阶级剥削, 尖锐的阶级对立,三章连贯起来 看,内容更丰富、更具体,它的思 想性与战斗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表现得尤为 突出。我们还看到本诗提出了过去 剥削者不敢提出的问题被剥削者 养活剥削者。这是一个事实,这也 是一个真理。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结构 形式,后两章和第一章相比,只换了六个字,其余相应位置的字完全 相同。本诗虽是句式多变,但整齐 匀称,音律和谐,富有强烈的节奏 感。用这种反复咏唱的形式,来开 拓诗的意境,充实诗的内容,加强 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这诗总的说是用赋法。但是每 章的第三句是兴,因为这一句的写 景,从上下文的关系看,主要是为 了引起下文,亦即“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也有人认为诗的前三句都是起兴 的句。理由是因为诗的前两句所写 的内容与后边的质问的内容并不是一回事。所以也可以说前三句是 “兴”。兴的种类很多,本诗属于交 代背景、渲染气氛和烘托形象的起 兴。每章都是以伐木的情景起兴。 艰苦的伐木场景触动了诗人的情 感,联想到自己的劳而无获,剥削 者却占有一切,于是便咏唱出对剥 削者的质问,抒发了对剥削制度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