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趋势范文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信贷渠道;信贷规模;

有效性

目前,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势头仍旧比较明显,而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型投资对需求的拉动、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使得价格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较为明显的通胀表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持续走高,防止经济滞胀、抑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探讨通货膨胀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

并建议从信贷和货币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控。本文选取信贷渠道这一视角去研究通货膨胀的问题,并提出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通货膨胀与信贷渠道的关系

我们知道,

金融机构信贷、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动态关系,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确保信贷渠道通畅的重要基础,

而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因为其会影响到信贷供给者的相关决策行为,而通货膨胀也会对金融市场上信贷双方的选择与决策产生影响,引起金融市场上信贷供给与信贷需求的变化,

最终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和信贷效率。反过来,

信贷政策的制定,又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更多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和经济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

通货膨胀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信贷量的变化,虽然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的信贷渠道会遭受一定的阻碍,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传导效率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是,

信贷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

近年来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成本上升诱发繁荣成本推动型膨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结构型膨胀,

而金融机构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链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加上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长期而又相对剧烈的影响,

因此信贷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而金融机构信贷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具实效性,

影响效果会显得相对突出和明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应当从紧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应对通货膨胀趋势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基于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信贷渠道等因素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采取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和建议,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一)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合理控制

对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进行有效控制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部门要想更好地做好目前的经济工作,

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实行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投资过热等现象进行合理控制,进而促进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工作

由于信贷对于通货膨胀具有更明显、更快的短期影响效果,

因此要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渠道进行合理控制,政府部门要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对信贷投放节奏和总投放量的把控,将金融结构的信贷工作水平控制在有效范围之内,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均衡性。其中,

信贷指导工作主要涉及到金融结构信贷投放比例的合理划分、信贷规模的非理性增长、月度或季度之间的异常变动、信贷投放速度过猛或过快等。

(三)制定健全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实现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态监测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而主要是由居住类价格和食品类价格构成,住房消费的权重偏低,很难准确反映房价上涨对居民购买力的影响以及居民住房支出的实际情况,

因此需要对传统的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进行优化,如对食品类价格的权重适当降低,

适当提高居住类价格权重等。同时,中央银行要实现对通货膨胀的实时动态的监控,

就需要及时对最新的经济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水平进行有效的预测,合理运用各项调控工具。

(四)加强各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目前,央行应当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并充分考虑到货币政策时滞性对通货膨胀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构建良好的信息采集和沟通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同时,必须加强货币政策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例如货币政策只有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实现积极的协调与配合,

才能对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趋势进行最有力的控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①要实现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变,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②对政府的财政赤字进行有效控制,

将财政性支出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

③继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防止房价的反弹和过快上涨;

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

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结语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我国的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正向效应和反向效应,

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住银行信贷对物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调控职能,制定更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政策,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的秩序稳定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张学叶,伍俊良,周广。我国银行信贷与物价指数的实证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学叶,

林永强,周广。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陈学彬,周光友,徐明东。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金融论坛,,

()。

[]宁薛平,刘伯雅。金融非均衡下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华东经济管理,

,()。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关键词】经济货币化;“伪货币化”;

通货膨胀;金融危机

一、引言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中用货币购买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戈德斯密斯,),它表示的是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一般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是广义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名义)的比重,

即/。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说明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的范围越大,

从而货币的调节和推动作用也就越强。对/这一公式进行简单的推导,可得货币化=——π,或者π=——货币化,

其中表示各种增长率,π为通货膨胀率。当π=--货币化

国外学者们在货币化理论上有着深入的研究。戈德斯密斯提出的“货币化路径”假说(。,

;和,),就指出货币化进程呈先上升或下降再平稳的的一个“倒”型的运动轨迹。

和()的研究表明,

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货币化比率的拐点值为.,即经济化水平一般在上升达到.的时候会掉头向下,货币化收益会转化为货币化负债。()提出最优货币化命题,

支持了经济货币化拐点论。国内的学者主要围绕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进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王曦,叶茂等()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至年,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阶段是年至年,

货币化程度出现下降趋势,

认为货币化红利开始转化为货币化负债;第三阶段是年之后中国的货币化程度又出现上升趋势,并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即“伪货币化”。

针对第一个阶段,货币化程度提高的原因,谢平()和易纲()最早进行相关研究,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除满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需求外,还需要满足私营经济兴起、自由市场发展等为代表的市场化扩张所带来经济货币化需要。张文()也将我国的高货币化与经济转型时期特殊货币需求相关联。针对第二阶段,

货币化程度下降的解释有:王曦,叶茂等()认为经济转型和改革因素对货币需求的推动力在降低和消失;张文()也认为,随着经济转轨的完成,存量资产全部实现货币化流通后,

国/的比重逐步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电子货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周光友()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中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使货币流通速度呈现出“”型变化的趋势,由于货币化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因此货币化进程就表现为倒“”型。

但是,

针对王曦等提出的第三个阶段,即年以来的我国货币化进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危机之后货币化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解释也较少。

笔者正是在王曦,叶茂()提出的危机中“伪货币化”阶段的基础上,

通过搜集年之后几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说明这一阶段我国货币化程度,以及它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中的“伪货币化”分析

(一)货币化水平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

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其中为货币供应量,表示货币流通速度,为价格水平,

即实际,将公示变形得到,=/,

即名义,所以=/。根据前面货币化的表达公式得,

的流通速度=/=/货币化,货币化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货币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从下图可以看出,第二阶段(年至年)货币化程度在年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降趋势,到年降至.,而之前从年开始货币化程度是不断提高的,

说明我国货币化水平在年已经由货币化红利开始向货币化负债转化。

至于第三个阶段(年至今),货币化程度又出现上升趋势,这与年之前货币化呈下降趋势是相反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年的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下降规律。

货币化水平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危机中出现的货币化程度提高也就意味着这一时期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放慢。我们选取年至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的数据得到图①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图②相应的货币化水平。可以发现,

年之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下降的,到年趋于平缓。对应的货币化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先上升再平缓的状态。

对于危机中货币流通速度放缓的解释也是容易理解的。首先,

经济危机使得居民收入减少,消费预期降低,

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减少。同时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

避险情绪上升会产生持币待购的行为。

对于企业同样如此,由于对未来经济预期不高,

企业投资变得谨慎。整个经济环境不景气,流动性不高,没有真实的购买力,市场交易下降。

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其次,经济危机过程中,政府在应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现象。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突然剧增,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反而会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从年初开始,我国每月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都是在%以上,其中,年月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为.%,

月份是.%,月份是.%,月份是.%。

与此同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却变得较低。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货币市场均衡方程考虑:/=(,,),其中为货币供给量,

为实际货币需求,他是实际收入、利率和其他因素的函数,且满足’()>,

’()

(二)危机中的“伪货币化”

但是根据王曦,叶茂等()的分析,危机中的流通速度下降导致的货币化水平上升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它不能改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总体规律,即我国的经济货币化在至年已经达到最高值,货币化红利已经向货币化负债转换。并且,危机中的流通速度下降,

货币化水平上升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还是会遵循货币化指数逐渐降低的规律。

因此,这一时期的货币化是一种“伪货币化”现象。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上文中分析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水平上升的原因继续做深入的探讨。

危机中出现的不确定性、投资谨慎和消费紧缩的现象会逐渐消退,

经济形势也会逐渐的好转。居民和企业在政府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后对未来形势的信心会慢慢增强,

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欲望也会慢慢增强,相应的指出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也会逐渐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加快。

尤其是政府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会引起人们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强,人们会更快地让自己的货币出手,货币流通速度也就加快回升,

从而货币化水平又会慢慢下降。另一方面,反危机政策带来的大量流动性,在之后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及时消化,进而出现通货膨胀的势头,

这时中央银行又会考虑提高利率以应对以后的通货膨胀,由’()>可以得到,利率上升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提高,

进而货币化水平相应的下降。

从图和图中也可以看出,年末到年货币流通速度又出现了上升趋势,而货币化水平则相应出现下降趋势。

实际上,年和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别为.和.;同时货币化水平分别为.和.。等()建立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证明,

货币流通速度在受一次性冲击因素的影响后仍会回到其均衡路径上。

同时,

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也考察了美国“大萧条”前后的货币流通速度,也证实了货币流通速度在危机前后存在这种表现。

因此,这也说明了,我国在经历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

货币化水平会出现反常的上升过程,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又回到不断下降的总趋势中来。

三、“伪货币化”对我国通货膨胀走势的影响

(一)年和年较低通胀的原因分析

图是我国年至年各季度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图,可以看到年第一季度至年第四季度我国通货膨胀都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年基本上是负通胀。导致较低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危机中的“伪货币化”角度进行分析。年和年的低通货膨胀,

部分原因也是得益于“伪货币化”过程中货币化水平的暂时上升。

根据前面公式π=——货币化,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实际的增长速度的差额大于货币化的增长速度时,即—>货币化,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反之,则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尽管年和年有高速的货币供给量,和与此同时相对较低的实际增速,

但并没有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较高的货币化增速带来的抵消作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出台“四万亿”等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新增贷款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和年的.亿元,增长率分别是.%和.%;

供给量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和年的.亿元,

增长率分别为.%和.%。而年和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和.%。而至年的货币化指数分别为.、.和.,增长率分别为.%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货币化的向上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出现高通货膨胀的时间。

(二)未来几年我国通胀走势分析

正如前文指出,金融危机过程中出现的“伪货币化”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它不能改变我国货币化进程的总体规律,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货币化还是会呈下降趋势。因此,

它对于通货膨胀的的抵消作用也是暂时的、有限的。

年和年我国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近短期内没有释放出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时间里一定会全部释放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出,年四季度和年前三季度的通胀率还是保持着较低甚至负的水平,

但是年第四季度和年四季度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与此同时,年我国货币化水平也在呈现着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年的货币化水平对通货膨胀的抵消作用已经开始减弱,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之前的高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渐释放。

可以想象,未来几年这一通胀压力的释放都将持续。而且,

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并没有迅速恢复,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是一段时间内各国政府面对的主要挑战。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里我国整体上不会立即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量的增速立即降低,这也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还是会处于较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状态。

注释:

①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

②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省略//。。

参考文献

[]王曦,

叶茂等。货币化红利的负债转化、“伪货币化”与当前通货膨胀走势[]。学术研究,年第期

[]王曦,陆荣。体制演进、政府介入与投资膨胀[]。世界经济,

年第期

[]易纲。中国货币化的进程[]。商务印书馆,年

[]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比率的货币分析[]。金融研究,年第期

[]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

年第期

[]周国富,

谢卿。中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综述及实证检验[]。天津学术文库,

[]。,。,,

“:-”,

&,。,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安娜··施瓦茨。美国货币史(-)[]。巴曙松,张劲松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虽然宏观经济现象十分复杂,但描述宏观经济现象的主要指标体系却并不复杂,只有一些诸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投资率和其他描述实际经济、名义经济规模和变化的指标。虽然宏观经济指标体系并不繁琐,但是处理和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却异常艰难。

如何判断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替代等问题,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作为重要政策分析工具的-曲线,还是市场均衡分析的-曲线,

还是研究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的菲力普斯曲线等,

都在致力于分析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

但在对这些曲线、机制的认同上却存在着争论,远未达到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统一(,

)。在对这些指标之间替代和影响关系的长期争论中,

虽然关于经济增长率(下面简称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没有被研究者忽视,但似乎也没有成为持久和突出的研究重点,只是近年来随着一些国家经济出现了新的态势,

才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在目前的研究中,存在两种具有本质差别的认识和观点。一些研究认为通货膨胀有碍快速经济增长,

因此他们推崇低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例如()坚持认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仍然是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

他的经验研究采用了经济增长方程,

考虑了净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增量等生产投入要素。在增长率的回归方程中,

资本和劳动投入等变量的系数是正的,但通货膨胀率的系数却是负的,

它对增长率具有负的边际作用,通货膨胀有碍于经济增长。

()的类似研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他认为保持低通货膨胀不仅有利于提高增长率,

而且“低通货膨胀和高增长”的组合具有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为此,

他在回归方程中引入了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使其具有内生经济增长的特征。认为通货膨胀率增加%,将使增长率降低.-.%,也使投资率(投资在中所占比例)降低.-.%。

需要注意,这只是通货膨胀的“短期成本”,如果从年后的长期效果看是使增长率降低-%,

因此应该避免高通货膨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长期存在。

另一种观点否认或者不支持“低通货膨胀是快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例如()通过对于不同国家截面数据的研究发现,一些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并没有实现超出自然率水平的快速经济增长。世纪年代,

以日本经济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持续萧条,这更促使人们开始怀疑低通货膨胀水平带来的增长效应。()对日本经济萧条进行了长期研究,

开出了一系列促使日本经济脱离货币政策“陷阱”的主张,但是目前来看却无一奏效。他认为根本原因就是货币政策的扩张性力度不够,

因而日本低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现象没有得到彻底缓解。

由此看来,将经济从通货紧缩转向通货膨胀,有时竟然比将经济从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更为艰难。

它带给人们的启示是:低通货膨胀并非有助于经济增长。如果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问题,

那么不仅需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而且也要对结论给出新的解释。我们注意到,以往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缺欠或者不够严谨的地方。首先,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截面数据上的平均表现,

不能反映具体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影响,要想获得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必须对同一国家进行纵向数据的影响关系研究。这要求目标国家的样本当中实际经济和名义经济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考虑到我国无论是增长率还是通货膨胀率都曾经出现过多种态势的变化,

因此我国可以作为具有单一国家纵向样本数据的实例。

其次,以往的研究仅注重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水平值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相当于研究处于较高水平时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静态影响”。我们将比较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增量之间的影响,

以及两者波动性之间的影响,以获得动态相关性的认识,并检验两者之间增量的“动态”互动性。

二、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相关性模型及其检验

我们利用变量和π表示月度(同比)实际增长率和月度通货膨胀率;利用变量和π表示序列当中的趋势成分。

由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当中显然不存在确定性的线性趋势成分,因此我们采用-滤波方法(,)脱离时间序列当中的趋势成分。定义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当中的波动成分为:=-,π=π-π。

图和图给出了月度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时间路径,样本范围为年月至年月,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从图和图中的趋势成分可以看出,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具有类似的波动模式,而且波动的峰和谷是基本对应的。

从图中的波动成分来看,

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聚类现象(在某个时间段内呈现密集性),这是条件异方差现象的体现。我们发现通货膨胀率中的波动成分出现了稳定的持续性,

这说明通货膨胀率波动的方向比较稳定,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价格粘性或者价格变化的单向性。由于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可能是水平值之间的关系,

也有可能是波动成分之间或趋势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下面的经验检验当中,我们将分别处理这三种形式。

下面我们使用三种不同的模型对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首先,我们使用水平值成分、波动成分和趋势成分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然后,我们使用二元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

判断两者之间的短期相关性和长期均衡关系;最后,利用条件异方差模型(模型)来判断两者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和波动性传导的非对称性等。

(一)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

首先描述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目前一些研究认为,

即使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那么这些相关性在超前或者滞后上可能出现非对称性,即超前和滞后通货膨胀率同当期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存在明显不同(,

)。这种非对称性可能反映出价格调整在前,数量调整在后,

名义经济对于实际经济的正向影响较强,

对名义经济的反馈影响较弱等特征。我们计算两者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ρ()=[(,π+)]/[σ()σ(π+)]()=,±,±,

…,±其中(,π+)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σ()和σ(π+)分别表示各自变量的标准差。

>时表示当期增长率与滞后期通货膨胀率π+之间的相关性;<时表示当期增长率与超前期通货膨胀率π+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样本协方差和样本标准差,可以得到图和图所示的动态相关系数轨迹。纵轴表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横轴表示相关性超前或者滞后的时间长度(选取个月的范围)。可以看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所有时滞长度内的相关系数都是正的,并且相关系数都在.以上,

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一年的范围内都是比较稳定的;

在个月的期限内,这种相关性轨迹呈现出一种凸型变化模式,超前至个月,

通货膨胀率与当期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强,达到.左右,这说明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反应的最大可能是在至个月之间,产出反应是比较灵敏的,这可能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名义增值”直接累积到“实际增值”中,

短期内“名义扩张”直接带动“实际扩张”。从图中我们也观察到动态相关性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超前通货膨胀率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强于滞后通货膨胀率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

这种非对称性导致了后面因果检验当中通货膨胀率对于增长率影响关系的单向性。

类似地,我们可以分析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当中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如果分析增量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那么将得到更为深刻的启示。上述水平值之间的相关性是对两者之间影响关系“事后”状态的“静态”推断,

是实际经济和名义经济经过“加速”或者“减速”后状态比较,而我们更为关注其间的互动过程和连带作用。

图给出了两者波动成分之间的动态相关性。首先,

此时非对称性更为突出,尤其是超前影响的变化更为明显,而滞后影响变得极不稳定,甚至出现了方向上的更迭;

其次,此时的相关程度远远低于水平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中超前个月的通货膨胀率冲击,

对于当期的增长率波动影响最大,最大相关性达到.左右。这说明通货膨胀率周期同增长率周期并不同步,

具有大约半年左右的时差,这意味着刺激或者诱导的价格膨胀,其产出的增长效果最大可能在半年以后体现出来。增长率波动成分同滞后通货膨胀率波动成分之间的滞后相关性非常微弱,

意味着增长率的正向冲击对于价格波动没有显著影响,这也是价格粘性或者调整缓慢的体现。

我们需要在简化式模型中检验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例如描述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π的模型的简化式为:=α+∑=α--+∑=β-π-+ε()π=α+∑=α--+∑=β-π-+ε()其中,ε是具有白噪声性质的误差项。

影响关系检验是上述模型当中滞后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例如,可以检验原假设:β-=,=,…,

,

如果检验的统计量拒绝原假设,

则认为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这时前期的通货膨胀率水平(趋势或者波动成分)具有解释增长率水平(趋势或者波动成分)的能力;

如果统计量未能拒绝原假设,

则说明π对没有显著的影响,这时前期通货膨胀率与现期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体现出价格波动和实际产出变化的两分性。类似地,

可以通过检验假设:α-=,=,…,

,来判断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反馈作用。如果对于π具有显著的影响,

则说明增长率的变化将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反应,这是实际经济规模需要名义经济规模支持的体现,此时名义经济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根据动态相关性,选择半年时滞(=)进行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水平、趋势和波动成分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检验,得到表的检验结果(影响简称为影响)。检验结果表明,

通货膨胀率的任何成分都对增长率中的相应成分具有显著影响,

这说明价格水平变化具有解释实际产出变化的能力。这从逻辑关系上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的下滑,同出现的轻微通货紧缩有密切关系;

在反向影响关系上,出现了增长率的趋势成分对于通货膨胀率趋势成分的显著影响,

这是产出趋势成分对于价格趋势成分的促进作用。

(二)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判断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关系,需要先判断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的单整阶数,为此采用单位根检验。

表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统计量和统计量(,)。在%的显著性水平下,

统计量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增长率的统计量检验除外)。我们仅采用统计量的检验结果。进一步对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发现它们的差分序列已是平稳过程(检验结果略)。

因此,可以推断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都是阶单整过程。

假设二维随机向量为=(,π)′,

它的阶自回归模型为:=+∑=-+ε()=+,

…,其中ε是序列无关的残差序列,是样本容量。为了简单起见,

下述分析忽略了外生变量的影响。此时可以将上述模型表示为:Δ=+∏-+∑-=ΓΔ-+ε()∏=∑=-,

Γ=-∑=+如果矩阵是降秩的,即<(∏)=<,这时存在列向量α和β,使得∏=αβ′,

称其中的β为协整向量,可以将其标准化(取第一个分量为)。以协整向量作为组合系数,可以使得β′是平稳序列,也即所寻求的协整组合。

经济时间序列的协整组合一般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它表示这些经济变量的趋势成分之间存在长期影响关系,这种长期影响关系经常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在%的显著性水平下,似然比统计量.大于对应的临界值.,因此检验拒绝“不存在任何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继续比较第大特征根可知,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仅存在一个显著的协整关系。估计标准化协整向量为(.,-.),则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π-.=()其中为平稳序列,

它表示协整关系当中的动态偏差,常数项表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尺度差异。协整关系表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π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并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不仅同图和图体现的基本特征相符,也同影响关系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利用协整关系方程,

可以获得样本数据区间内协整误差的动态轨迹,

并分析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短期偏离均衡关系的模式和时域。协整误差的动态轨迹由图给出。从图所示的协整路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协整关系在年末至年底出现了比较急剧的调整过程。这个期间的实际经济波动和名义经济波动均显著地偏离其均衡状态,

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当活跃的时期。

当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无论是实际产出变化还是价格水平变化,都体现出调整之后的显著稳定性,

这是经济运行接近自然率水平的表现,此时实际经济和名义经济波动都呈六年级作文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现一定的惰性,并蔓延和持续下来。

利用协整组合变量,可以得到下述描述短期调整的模型:Δ=+αβ′-+∑-=ΓΔ-++ε()其中系数向量α表示误差调整过程的收敛速度。

如果误差调整系数的绝对值小于,则意味着短期波动将向长期均衡收敛。

具体估计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方程当中常数项估计接近于零,且统计上不显著,因此忽略。括号内数字表示统计量,

*号表示在%的水平上显著,下同)为:Δ=-.-(-.)*+.Δ-(.)*+.Δ-(.)*-.Δπ-(-.)-.Δπ-(-.)()Δπ=-.-(.)+.Δ-(.)-.Δ-(-.)-.Δπ-(.)*+.Δπ-(.)*()其中-表示上个时期的误差修正项。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与影响关系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首先,

在增长率的调整过程中,

协整误差(与均衡水平的偏离)起到了显著修正作用。

由于修正系数是负的,因此修正过程中增长率将产生震荡收敛趋势,并收敛到同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自然率水平上;

同时,增长率序列中仍然存在自身的回归调整,前期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差分(短期波动成分)对于当期调整也起到了显著作用。其次,

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修正模式与增长率的调整过程存在两点显著不同。一是通货膨胀率的调整并没有对协整偏离产生显著反应,这意味着实际经济规模与整体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无法直接促使价格水平加速或者减速变化,

需要货币和利率等中介工具作用;二是价格调整主要依赖自回归过程,前期增长率的短期波动对于通货膨胀率调整没有显著影响,

这是名义经济与实际经济两分,价格对于产出单向影响的体现。利用模型可以求解出稳态均衡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稳态通货膨胀率增加个百分点,则诱导稳态增长率增加.个百分点,

增长率增加个百分点,则带动通货膨胀率上升.个百分点。虽然这些数量关系同()等人的结论大相径庭,

但对于判断我国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长波趋势具有重要小学生读后感300字参考价值。

(三)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分析

即使一个时间序列是平稳(无条件方差为常数)的,它的条件方差也可能出现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异现象,这就是()首先发现的条件异方差模型(简称为模型)。下面我们采用模型及其推广形式(称为模型)来描述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当中的波动性及其相互影响。

.描述通货膨胀率π的(,)模型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数据生成过程(均值过程):π=α+∑=θπ-+ε+∑=ηε-()上面假设通货膨胀率π服从(,)过程。其中残差序列是条件异方差过程,

表示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聚类性和持续性(如图所示)。在已知信息集-={π,ε;

≤-}的条件下,

假设绝对残差序列的条件分布为正态概率分布,但具有随时间变化(简称时变)的条件方差:ε-~(,),=,

,…,()(,

)模型的第二部分由条件异方差过程组成(方差方程),假设条件异方差序列满足:=β+∑=ε-+∑=ψ-()β>;>,=,

…,;ψ>,=,…,

这说明条件方差不仅依赖过去的条件方差(项),而且依赖模型过去绝对残差的平方(项)。由于模型的条件方差依赖过去已经实现了的波动程度和已经变更的信息,因此它能够用于描述一些平稳性和波动性混合的数据生成过程。利用信息准则和拟合优度检验(,

),选择增长率的均值过程为(),然后建立并估计(,)模型如下(仅给出方差方程,均值方程略):=.×-(.)+.ε-(.)*+.-(.)()类似地,

选择(,

)过程描述通货膨胀率的均值过程,并估计通货膨胀率序列的(,)模型:π=.×-(.)*+.επ-(.)*+.π-(.)*()从方差方程估计的显著性上看,

上述模型的估计效果较好,表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中存在条件异方差现象。注意到上述方程中表示条件异方差影响的项影响更为显著,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增长率还是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都具有显著的条件依赖性。条件异方差曲线由图和所示。

图表示的条件方差轨迹同预期基本一致,-年条件方中秋节的作文400字优秀差波动最为显著,此时无论是实际经济还是名义经济都比较活跃,出现代表性的经济“双高”态势;

在图表示的条件方差轨迹中,第一轮波动聚类区间对应着经济回升到年经济“软着陆”,这个期间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价格波动过程。第二轮波动聚类区间对应年至今,这轮波动性是由通货紧缩预期导致的。

因为条件方差度量的是均方离差,无法识别向上波动和向下波动,

因此第二轮波动聚类很可能表示紧缩波动,对此形成的加剧通货紧缩迹象应给予足够重视。

。进一步可以判断波动性对于序列绝对水平的影响。例如,

我们将试图判断是否随着增长率波动程度的加大,

增长率的绝对水平也随之增加。为此在均值方程引入条件标准差,构造-模型:=α+λ+∑=θ-+ε+∑=ηε-()如果上述方程中当期条件标准差的调整系数λ>,则意味着存在对波动性的“风险奖励”,即经济增长的风险(波动性)增加将导致增长率的绝对水平提高;

否则,如果当期条件标准差的调整系数λ<,

则意味着存在增长风险带来的“风险惩罚”。

在存在“风险奖励”或者“风险惩罚”时,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出为了保持确定性增长而愿意放弃的增长水平(风险溢价)等。

估计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序列的-模型结果为(均值过程和方差过程的阶数不变):=.(.)*+.(.)*+.-(.)*()π=-.(.)+.π(.)+.π-(.)*()上述估计结果表明,增长率序列存在显著“风险奖励”,这表明适度的增长波动性对于维持较高增长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增长型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波动属性。

通货膨胀率序列中虽然存在正的“风险奖励”,但是并不显著,

这是由于价格紧缩阶段的稳定性导致的。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中的波动成分之间可能存在波动性的互动影响或者“溢出影响”,例如从通货膨胀率波动向增长率波动性的短期“溢出效应”可以通过下述模型表示出来:=β+∑=ε-+∑=φ-+∑=ζεπ-()επ-表示前期出现在通货膨胀率中的冲击或者扰动,如果这些扰动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存在通货膨胀率向增长率的溢出效应。

类似地,

可以度量从增长率向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溢出效应”。具体估计“溢出效应”模型为:=.×-(>)*+.ε-(>)*+.-(>)*+.×-επ-(.)*()π=.×-(.)*+.επ-(.)*+.π-(.)*+.×-ε-(.)()上述结果表明存在通货膨胀率对于增长率的“溢出效应”,即价格波动性将导致产出波动性,这是价格机制的实际体现。

与此相反,

增长率波动性却对价格波动性没有显著“溢出效应”,即使产出出现波动,

价格水平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粘性。

这说明出现需求冲击时,市场的主要反应是进行数量调整,

而没有进行明显的价格调整,

这种现象可能是卖方市场的基本特征。

。可以利用非对称性的模型检验通货膨胀率对于增长率中正向冲击和反向冲击的不同反应,

判断价格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非对称性。价格波动的“杠杆效应”可以通过阈值()模型描述(称为模型)。例如,描述通货膨胀率的模型的方差方程为:π=β+∑=επ-+∑=φπ-+ωπεπ-()其中变量是表示绝对残差变化方向的哑变量,当ε-<时,

=;当ε-≥时,=。在模型中,

如果系数ω<并且显著,则波动性对正向冲击的反应大于对反向冲击的反应,

从而体现波动程度的非对称性。模型的具体估计结果为:=.×-(.)*+.ε-(.)*+.-(.)*-.ε-(-.)*()π=.×-(.)*+.επ-(.)*+.π-(.)*-.πεπ-(-.)()检验结果表明的系数为负且显著,

因此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这说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中出现的反向冲击降低了市场波动程度,而正向冲击加剧了市场波动程度。

非对称性程度可以通过图和体现出来。当增长率出现幅度为.的正向和反向冲击时,增长率波动性的变化分别为.和.,显然正向冲击的作用更强一些;

通货膨胀率波动性中存在的非对称性程度要比增长率稍强一些,

这是由于价格调整中存在向下粘性所致。模型所揭示的非对称性具有重要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操作方面的启示。无论是增长率还是通货膨胀率,

一旦出现了正向冲击,由此导致的“示范效应”和“追涨效应”将是非常明显的,

这些都同正向冲击带来的利润预期增加和投资扩张等行为有密切关系。

三、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性的经验检验结论和经济政策启示

上面我们使用了多种计量方法对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并且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需要说明的是,

这些统计关系上的结论尚缺乏具有行为基础的经济模型支持,这也是目前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研究的主要缺欠。准确和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际经济和名义经济之间的数量转换关系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通过各种理性或者渐近理性(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等)约束下的资源配置过程来进行。由于目前尚无一个得到公认的模型体系,

我们只能结合上述检验结果,讨论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些典型特征,并分析相应的经济政策启示。

第一,毋庸置疑的是,在大量的经验检验中,我们发现我国经济运行存在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水平、趋势和波动成分)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比较稳定。这样的统计结论支持“适度通货膨胀有助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理论命题。

我们通过两者各种成分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不仅发现通货膨胀率对于增长率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且发现了增长率对于通货膨胀率的趋势具有反馈作用。这说明适度通货膨胀对于保持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但快速经济增长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反馈作用,

即“快速经济增长会导致跟进的通货膨胀”。因此,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在走钢丝,

艰难和复杂的影响关系将给制定经济政策及其操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为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带来了深刻启示。

第二,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采用单一国家的纵向样本数据建立计量模型,

将检验的重点放在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波动成分和波动性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刻画了波动性形成的“风险奖励”和“溢出效应”等非对称性。这些都是从增量角度和风险角度分析和度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互动”、“反馈”和“引导”等关系的计量方法。我们发现,无论是增长率还是通货膨胀率,

较高的波动性或者变差都伴随着较高的水平值出现,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意味着经济波动并不是什么“坏事”,对于增长型经济周期来说,适度波动将促使平均增速得以提高,

其启示便是收缩阶段将积蓄经济反弹的能量,从而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内生属性。但是,

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策诱导的适度波动是促使经济转入扩张,

还是加剧下滑,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检验,这种非对称性非常重要。

第三,为什么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竟然如此复杂,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相关性。我们通过对比发现,

“低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高增长”、“高通货膨胀和低增长”和“高通货膨胀和高增长”等四种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条件密切相关。我们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当通货膨胀率超出或者低于一定程度以后,都将对于增长率的提高和稳定带来妨碍。

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最佳的通货膨胀水平,它有益于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又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但是,

如此“自然通货膨胀率”要比“自然经济增长率”更难确定。它将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形成过程、市场层次和深度,以及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等基本经济特征。

第四,如何解释我国目前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对此,我们给出三点看法:一是我国经济的基本态势是处于买方市场下的总需求驱动阶段,如果此时出现价格膨胀,将形成供给冲击,

并且形成投资和获利预期。名义利率、工资和价格等名义变量的活性增强,将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张,从而加速经济增长。

二是我国经济处于资本快速积累、社会消费受到压抑的发展阶段,目前轻微通货紧缩也是长期实行高积累政策的结果(汪同三、李涛,年)。欲将高积累转化为投资需求,必须通过适度价格膨胀,

才能够通过增加供给来实现投资需求。三是我国经济处于名义经济和实际经济两分加剧的阶段,此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减弱。价格水平膨胀的直接作用是降低需求和刺激供给,但现阶段消费的价格弹性较小,

这是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品结构所决定的。

因此,适度价格膨胀不仅有助于保证社会供给的实现,而且能够加强政策传导和作用效果。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因此,

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是关键,

本文列举国外的案例,对我国通货膨胀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国提供了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和途径: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

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

方法;效应

一、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论理论上或者事实均已经证实,经济体系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必然很不相同。当居民、企业部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徒增物价而不能推高产出。

货币政策效应与通胀预期的强弱此消彼长。

按照预期理性学派的理论,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扩张货币供给以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时首先出现物价总水平上升,生产部门将物价上涨看作产品需求增加的信号,

以为商品销路畅通而扩大生产,居民部门将货币扩张形成的名义收入提高——例如工资增加看作实际收入增长,从而将增加的货币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上进行“配置”,结果社会总储蓄与投资、消费均增加,

通货膨胀的结果是产量和储蓄提高,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种情况是当货币扩张引起通货膨胀时企业家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认为市场中对商品的实际需求并未增加,预期物价总水平将继续上涨,

通过不断提高商品价格冲销、补偿成本上升,

着意避免扩大投资。居民在预期基础上认为名义货币收入增长将落后于通货膨胀,从而由存款转向购买实物资产,同时通过与企业谈判争取提高工资,

企业如果增加工资就势必一再提高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上涨的循环。结果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扩大生产,仅仅推高价格水平,货币政策效应被预期行为完全抵消。

二、国外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中央银行明确地设置并公布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如加拿大为年度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为%±%,

英国为.%±%)。其优点在于具有很高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新西兰年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法,

此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使货币政策转向通货膨胀目标。这些国家包括智利、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共和国、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捷克是第一个引入这种制度的转型经济国家,而巴西则是第一个完全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年,

英国货币当局正式放弃实行近三十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

明确将反通货膨胀确定为货币政策目标。年的韩国和泰国,最近的匈牙利和瑞士也已经采用类似的货币政策。

对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政策法则无效或者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效果,

但大多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效果。。&。()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宏观经济运行起到改善作用。

&()则认为个别通货膨胀钉住国家由于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时间较短,无法得出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成功与否的结轮。

以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指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解决了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

且降低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采用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可以起到稳定产出的作用。()则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效果非常好,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显著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

。&。()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研究了新西兰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显著改变了新西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动态,同时也结构性地改变了新西兰真实增长率,由此得出结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在稳定通货膨胀以及产出增长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研究了英国实施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经验,

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框架在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以及在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存在类似情况,。()指出钉住通货膨胀对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

。。é()使用面板模型()研究了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对该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国家因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显著地降低了平均通货膨胀率。。&。()通过测量通货膨胀、产出以及利率行为,对采用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的个国家与个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做了比较,揭示在世纪年代早期,

无论是通货膨胀钉住国家,

还是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

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改善得更明显一些,如平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等。[]

综上所述,

通货膨胀目标法对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主体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国际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安排的借鉴,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经济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利率政策体系、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法是货币政策可以探讨的重要选项之一。

三、对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与判断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般认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基本宏观经济条件包括: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

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

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条件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交易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充分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

货币市场价格与数量指标变动能够迅捷传导到资本市场;第三,货币与资本市场变化能够影响商品市场;第四,

中央银行能适当干预外汇市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影响国外净需求;

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能够合理有效配合。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中国人民银行自年被赋予中央银行职能后由于各种原因其独立性还非常有限,

利率市场化进程仍远未终结,证券市场无论市场规制、市场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由此判断,

我国目前似乎不存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但情况也不尽然。

、中国部分地区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已经部分具备试行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

第一,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国民经济体系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看,

我国自亚洲危机以后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经济征兆,年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市场趋于活跃,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国内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可以消化,

但是这一过程不会如人们希冀的那样快,世纪年代以前存在的严重供给不足、“短缺经济”情况很难重新出现。这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供给方面观察具备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第二,

货币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中央银行已经具备防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方面的经验。从、年出现高通货膨胀到目前已经过约个年份,—年通货紧缩期间下降年平均在%以下(温和的通货紧缩),

年到目前大多数年份通货膨胀年率被控制在%以下(和年分别为.%、.%,其他年份均在%以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具备相当“艺术”水准,重要体现即在于逐渐趋缓的价格水平波动。

第三,

利率决定机制已经部分地具备市场化特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还没有止步,但是对大部分银行利率已经赋予很大灵活性,目前完全没有放开的主要是存款利率。

第四,

汇率体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要变动。自从年月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具备一定弹性,年汇改迄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已经有效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进一步改革汇率体制创造了条件。

央行也一再申明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

方向是更多地发挥市场决定汇率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汇率变动在均衡水平基础上比较稳定。

此外,随着创业板市场设立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以及市场开放水平的提升,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实质性变化,货币与资本市场联动效应增强。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我国实际出发,

总需求与能源资源对国际需求、国际市场依赖很强,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具有很强的感染,国内房地产市场、农产品价格显著不稳定,

这些均成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如果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如何“定标”就很成问题,再加在新的银行体制条件下货币量、利率、信贷与物价联系的内在规律、趋势尤其数量关系需要进一步了解观察和深入研究。

对市场通货膨胀预期与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也需要研究探索,如何“管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预期则无论对于学术界和货币宏观调控部门都属于新的课题。从长期的货币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并非仅仅只关注稳定物价,

而是同时注意保持一定(较快)经济增长率,

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多目标”制是我国社会状况与经济特征所共同决定的。年爆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央行实际采行“多目标”政策操作,

将金融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目标实际置于稳定物价之上。

这些均成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约因素。

四、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标权衡、方法和途径

、“多目标”条件下中央银行的权衡选择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区分三类:固定区间;弹性区间;不公开宣示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固定区间指加拿大与英国的做法。弹性区间指货币政策当局可以根据每年或者一定时期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目标中心或者波动范围。不公开宣示的目标区间即指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仅有货币当局自己知道,

外界则只能猜测。最后一种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最缺乏约束力,

但对于存在货币政策“多目标”的中央银行而论显得更为可行。如前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采行“多目标”制,

十六大报告对此是一种明确宣示,提出宏观经济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物价水平,

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近期央行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

金融危机发生后更关心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二,中央银行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权重考虑“多目标”,

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改变不同目标的权重,

或者进行切换。[]亚洲危机爆发到十六大召开(年月)期间货币政策的特点已经反映了上述思想。关注重点变化会导致不同目标权重变化或者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切换,这时固定区间将难以兑现,

如果勉为其难将会使中央银行维持通货膨胀目标成为“沽名钓誉”和本末倒置,因为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最终仍然是为了维护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和发展。由于存在各种制约因素,我国在一定时期将会选择弹性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的实际做法是不同时期宣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某个特定水平以内。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必然意味着选择有数量含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与途径

()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探索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估计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目的是确定通货膨胀目标,

即对经济体系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定标”。

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估计,选择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组合关系,

同时确定失业率上限和通货膨胀率的下限。[]对通货膨胀率上限的确定需要考虑趋势因素,例如从经验来看,

是否存在维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下降趋势,例如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次通货膨胀高点在.%—.%(,

年),九十年代通货膨胀最高达到.%(年),年以后通货膨胀率最高为.%(年)。由此,

在依据经济资源供给状况和就业需求压力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后,

再结合通货膨胀趋势确定通货膨胀率上限,这一上限最好落在温和通货膨胀区间以内或者接近温和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近些年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尽管大多时间并未向外界明确宣示。

()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为此需要区分核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噪声项(瞬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的是核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噪声项由非货币事件引起。[]为了清楚判断货币政策效果,需要从分离出核通货膨胀和噪声项,动态地量化货币政策数量与利率调节经由期货市场对的影响,

从而决定一旦需要时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此外需要分析确立前瞻性通货膨胀指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将期货指数作为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可以设想,根据事后判断如果发现货币调节效果未如预想情况,

中央银行将进行再调节。这实际上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种思路。货币当局若欲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确定对具有前瞻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指标,所选指标是既可以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

又可以影响主要通货膨胀指标的某种通货膨胀指数。根据计量检验的相关结论(结论),期货价格与存在两方面关系:期货价格是对个季度和大约年以后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没有完全预期到);期货价格变动可以传导到,引起现货市场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检验也说明以期货价格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值对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所以,

可以考虑将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指数(或者其中某一个子集)作为满足总价格水平趋势的通货膨胀指数。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为了适应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需要考虑以下:第一,

丰富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市场参与度;

第二,增强期货市场与货币市场、商品现货市场的“连接度”,沟通和拓宽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对期货市场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研究、提取能够拟合市场主要价格水平趋势(指走势)的期货市场子集,编制相应的期货指数。

()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

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调节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是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功能已非常发达,再加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导致中央银行仅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影响货币量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放弃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直接控制,那么利率就是货币政策更为有效的工具。

佩里·梅林(,)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现经济稳定的首选工具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

二是对于我们有理由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程度从乐观转变为悲观”。[]而货币政策的新共识也在于两点:第一,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恰当的长期目标;第二,联邦基金利率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恰当工具。[]这一共识得益于泰勒规则拟合总量数据的成功。我国央行利率调节的影响力已经逾益增强,

此外也充分利用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包括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否需要兼顾和重视其他可选的工具变量?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期货市场至少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平台、窗口之一,掌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就应该很好地管理期货市场保证金比率,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流动性,可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期货市场融资做出合理安排。

对通货膨胀中的噪声项,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撑持应对,需要借助于工资与价格管制等一揽子政策,有些情况下必须通过各种政策组合刺激、改善商品供给。

()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市场信息多次反馈、重复判断和再调节过程。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明确和建立更加顺畅、快捷与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馈回路,例如从货币信贷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经理人指数变化等及时获取信息,

前瞻性地判断一般商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根据对市场的研判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把握政策作用的节奏和力度,找准政策作用的主要着力点。

【注释】

[]郭万山。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

[]京报网财经专刊,

年月日。://。。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系统研究参见本··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十六大将经济增长置于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原因在于政府对当时及以后经济形势的判断。见刘明。转型期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年月日。

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弗里德曼以后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争论,

即怀疑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但即使菲利普斯曲线也存在不稳定性,由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替代比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较为有利的一面是货币政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斜率,

通过降低斜率(绝对值)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降低失业率的收益。

[]。()—。文中提出将总通货膨胀应区分为核通货膨胀与瞬时通货膨胀两个部分,

前者由货币政策引起,后者是非货币事件引起的“噪声项”,检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将期货指数作为全部价格水平趋势的代表。期货指数是桥讯系统公司在指数基础上适当调整后包括黄金等种商品期货合约的期货价格指数()。

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依据世界市场上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

[]佩里·梅林。宏观经济学何去何从?载迈克尔·曾伯格,

拉尔·兰姆拉坦。经济学新前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预期;

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在经济学上,

通货膨胀表现为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公认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即反映到政策上是可以用通货膨胀换取失业率。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在解释世纪年代至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现象时提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模型中引入了适应性预期,

得出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长期不存在的结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提出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一条直线;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是基于理性预期和价格黏性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基于预期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预期的概念早已提出,但是,

将其引入通货膨胀的研究是在世纪年代之后。正是预期因素的引入,成为现代西方理论和传统理论的分水岭。

相比之下,中国直到年代后期,尤其是年抢购风之后,通胀的预期理论才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

预期的假定是“经济人力图正确的预期未来,从而减少目前决策的损失。

”在现代人们偏向于理性的情况下,预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也把预期引入其中,从而得出基于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知道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因此,推测政府有可能在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进行取舍,

从而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在我国,由于失业率的统计数据不完全,只有城镇失业率登记,

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失业无法统计,所以,在我国不能用这种不完整的统计的失业率去找出通胀的原因。

但可以用产出缺口来替代,因为按照奥肯定律,实际增长率相对于潜在增长率每下降到.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上升一个百分点,

所以只要证明了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就可以说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所以,本文建立了基于预期和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说明

在该模型中涉及到通货膨胀预期及产出缺口,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对于通货膨胀的估计值,其数值大小会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值就是产出缺口。

潜在产出一般是指,

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

(二)变量的计算

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如何确定,经济学家提出预期机制,大致可以分成四种:首先是静态预期,这种预期简单地把上一期的实际通胀率作为现期的预期通货膨胀,

即∏=∏-;其次是外推型预期,设定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上期通胀率加上通胀变化趋势的一个修正值:∏-∏-=(∏--∏-);第三种是适用性预期,

这种预期假设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期通货膨胀时,

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期误差,即∏-∏-=(∏--∏-);

最后是理性预期,即经济当事人会利用一切可得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变量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静态预期过于趋于简单化,理性预期又缺乏现实性,所以普遍使用的是外推型或适用性预期机制。

本文采用外推型预期。

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统计分解趋势法,另一类是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

前者试图把时间序列分解为永久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

而后者则试图用经济理论分离出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对产出的影响。

本文通过计量方法,用一条光滑的指数曲线来拟合潜在的增长趋势。

因为=(-*)/*约等于-*,

所以用公式-*来计算产出缺口。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选择―年的数据,利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与之间存在对数关系。所以可以建立拟合潜在产出模型

*=++

为年度国民内生产总值,

为时间变量,以年为单位,

它在年的取值为,得出的函数为

*=.+.+

(.)(.)

=(.)(.)

=.=.。=.

拟合优度为.,说明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中.%可以用回归模型来解释。值和值都显著,

说明变量具有显著性,

模型也具有显著性。这个结果表明潜在产出存在一种趋势,

潜在产出对时间的惯性为.。

利用以上结果,计算出我国的产出缺口,选择―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代表―年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其中一部分,

用―年的数据计算出通货膨胀趋势,

与产出缺口一起得到,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并且剔除个别异常的数据后可以大概认为通货膨胀∏与∏,∏--∏-,存在线性关系,

因此可以设立线性模型:

∏=+∏-+(∏--∏-)++

∏代表通货膨胀,∏-表示上期通货膨胀,∏--∏-表示通胀膨胀变化趋势,表示产出缺口,

表示随机误差。

应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此得到的通胀与预期及产出缺口的模型为:

∏=.+.∏-+.(∏--∏-)+.+

(.)(.)(.)(.)

=(.)(.)(.)(.)

=.=.。=.

模型表示的经济含义为自发性的通货膨胀率为.%,

这是经济增长引起的;

上期的通货膨胀对本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惯性为.%,

即人们有理由相信本期的通货膨胀会在上期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比例;通货膨胀变化趋势的影响程度为.%,即人们还会根据前两期的通货膨胀差额来预测本期的通胀;

产出缺口的影响程度为.,

即若实际比潜在增加%,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增加.%。

模型的拟合优度为.,定量地描述了∏的变化中可以用回归模型来说明的部分为.%,也就是说模型具有.的解释程度。

值为.,由于=,=,--=,

取显著性水平为=.,查表得.(,

)=.,表明只要值大于.,

就能以%的置信度认为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三、主要结论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还是存在的,

只是在一些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差别,导致不是很明显,因而有些学者否认它在中国的存在。在这个模型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产出缺口在统计上显著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说,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存在的经济过热现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或者说,

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水平是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实体经济面因素。如果实际经济当中实际超过潜在,

其反映在通货膨胀中将被放大十倍。

。上期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通货膨胀。

。虽然在拟合优度不是很高,但从值我们知道整个模型的影响是显著的,

所以在没有引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模型是符合实际的。

四、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首先,经济过热的不仅是某些地方政府不惜代价追求发展速度的惯的结果,

也是中国特定政治周期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反映:在某个政策规划刚出台的前两年。各地都想把摊子铺大,把基础打好。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树立全局观念,

确保政令畅通;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应管好土地,管好税收。在宏观的几个指标中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在有矛盾的指标之间要注意协调。

应该采用稳健的政策防止经济过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的增长速度。

其次,

作为调控者的政府要把好预期这一关,不要盲目地让物价太高,

只有让人们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才能保证经济不会过分波动。一方面,

要适度控制货币投放的规模和节奏,让货币供给量平稳回落至适度水平;

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信贷投放的规模和结构,

既要防止信贷过度膨胀,又要通过窗口指导推动贷款投放的结构调整。此外,

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合理控制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在积极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免成为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最后,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管,防止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过快膨胀。

参考文献:

[]张平,

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究,,

()。

[]刘伟。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研究,,

()。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测;

分析

作者简介:商丽景(-),女,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贾瑞峰(-),

男,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年我国的经历了高速上涨――趋于下滑的时期,

到年月的涨幅为.%,创下了年的最低。

为了应对物价的持续上涨,我国年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年的将呈现何种趋势,

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年通货膨胀预测

对于年通货膨胀预测,不同的经济学家或机构有不同的看法,

分别做出了相应的预测值:

。在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透露: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左右,

总水平涨幅为%左右;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预计,

年物价总体水平将保持下行状态,月度之间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涨幅将维持在%左右;

。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如果国际经济不再出现显著恶化,

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

那么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将上涨.%;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指出,

中国物价涨幅趋于回落是大趋势,预计年上涨%-%;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则认为,

年会进入回落期,可能降到%以下。

虽然各位经济学家对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不同,

但大家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点:年的将继续上升,物价上涨的幅度虽然比年小,

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

二、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年的通货膨胀是建立在年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的,但是国内外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与年相比,

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粮食价格趋于平稳,非食品作用凸显

中国已经经历了从――年粮食连续八年的增产,

国内粮食储备充足,年中国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即使在天气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

国内粮食也不会出现短缺现象,从而可预知年中国粮食价格不会有大幅度的上升,而且今年粮价有可能呈整体回落的现象,甚至个别粮食价格还将下跌,比如玉米。

因此,

食品将不再是推动上涨的首要因素。

年,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如加工维修服务、家庭服务、服装价格等)均创历史新高,但对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由于这些非食品价格上涨均与人力成本上升有着密切关系,而工资是刚性的,一旦涨上去就很难再下来。因此,在年,

随着食品价格趋于平稳甚至下滑,

而非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将成为推动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年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由于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出高位震荡的局面,震荡幅度可能比年更加剧烈。根据数据显示,

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上半年价格高位运行,下半年铜、铝、锌、铅等基本金属以及原油、农产品等价格全面震荡下行。而年大宗商品价格由于受国际情况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上涨预期。

比如原油,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伊朗局势紧张,如果爆发战争,

那么国际油价将直线上升,有可能远远高出年国际油价。

年初,铜价涨幅达到%,由于受到印度政局的影响,

铁矿石也维持在较高的价格,原油、大豆的价格也在高位运行。而我国对铜的进口依存度达%,原油和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达%-%,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必将对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外汇占款将会减少,货币供应机制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

年前个月外汇占款持续增长,而从月份开始外汇占款余额出现下降,一直持续到月份。年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为.亿元,

而月末为.亿元,

月份外汇占款月环比负增长.亿元,

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亿元,到年月末,

外汇占款余额为.亿元,

较月末余额减少.亿元。年外汇占款的减少,是自年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年的外汇占款是在年月份的基础上继续下降还是反弹上升,

主要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年世界经济总体上是非常严峻的,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比如美国经济的低迷、欧洲的债务危机困扰都将导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几率上升,整个世界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

而世界经济的下滑将使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减少。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年全年外汇占款增量在人民币.万亿元左右,将远远低于年的.万亿元。

自年到年,我国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外汇占款所占比例一度超过了%。年,我国外汇占款的减少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机制发生变化。

(四)通胀预期将推动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一种心理预期,也就是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损失,而预先做好应对通货膨胀的准备。

通胀预期虽然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通货膨胀有了预期,

那么他们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比如,

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的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很快,

那么他们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从而达到保值或减少损失的目的。人们采取的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加快通货膨胀的到来,造成社会商品价格的继续上升,

从而加剧通胀,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

年物价持续上涨,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年的物价只会看涨而不会看跌,

从而形成通胀预期,这种通胀预期的存在将严重威胁到年的物价水平稳定。

三、年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虽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测值有高有低,但总体来看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可忽视,

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预防年发生较高通货膨胀的必要保障和有力武器。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依据

我们衡量物价水平最常用的工具是,但该指标存在着诸多缺陷,并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现实社会中物价水平的真实变化。最近几年,

人们普遍感觉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贵,而在系统中并不能反映出来。原因是我国设计的统计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过大,而居住、医疗、教育的比重过小。在美国,

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以上,

中国则只有%,

并且在居住类指标中指的是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这样一来,有关部门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显然比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要低。因此,

如果只是以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

那么政策出台的方向和力度不但不能预防或治理通货膨胀,

还有可能会误伤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

在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没能解决,

从而导致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只盯住,同时还要找到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但并没有纳入系统中的其他指标,

比如商品房的价格、医疗费用的支出、教育费用的投入、农村养老等问题。

(二)两种宏观经济政策互相配合

近几年来,我国主要使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

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

而我国的外贸盈余逐年增加,中央银行为了吸收过多的外汇供给,

就需要不断的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矛盾境地,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对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货币政策作用不大。

由于货币政策调控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来影响利率,

再通过利率来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影响的是商品的需求方。

但是通过上面分析可知,

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源于成本的增加,包括人力成本的上涨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等。

若要降低商品价格就需降低成本,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利率上升是推动了成本的上升,

不但不能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推动商品价格上升。

通过分析可知,为了预防年的通胀,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年通胀的复杂性导致的货币政策作用空间收窄、政策效果弱化,

应适时使用另一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使其配合货币政策共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国内生产资料、农产品、人力成本的价格,

减轻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同时通过税收政策、政府转移支付等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全社会对通胀容忍度。

(三)加大外汇市场的培育力度

虽然年我国外汇占款余额有减少的趋势,

但现有的外汇数量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提高外汇市场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创造更多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外汇期权、货币互换等等。这样,

企业、个人或金融机构不但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也可以满足市场主体的多样化汇率避险保值的需求;另一方面,

在扩大银行类参与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类的机构和企业进行外汇交易,从而增加外汇供求的多样性。

(四)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态度

由于人们的通胀预期会加速物价的上涨,

因此,

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改变人们通胀预期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从而应对通货膨胀。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等于或大于通胀的幅度时,

通胀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就会得以弥补,当人们预期到了通胀,也不会盲目消费和投资来规避风险,对通胀的压力将减少。二是稳定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人们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的繁荣,将会使人们用手中的货币进行理性消费和投资,

既提高了国民收入,也降低了通胀的风险。

三是国家要对人们的通胀预期给予正确的指引。国家的有关通胀的数据、新闻、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政策等对人们的通胀预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

在通胀发生时,国家在及时治理的办法的同时,还应通过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国家应对通胀的决心,以及做出对今后通胀的预期及社会大众应对通胀的建议指引,

从而加强人们做好应对通胀的准备,

避免出现盲目性和追风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洪源、罗宏斌。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

[]宫瑞敏。当今发展中国家国外资本流动的特征分析[]。社科纵横,,

()。

[]赵玉娟。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上海经济研究,,()。

[]夏斌。如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国产业经济动态,,

()。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关键词】模型

一、引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货币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当前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于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

一是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稳定的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是两者不一定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货币供应量会直接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然而现阶段部分研究指出通货膨胀会通过贷款或生产环节反作用于货币供应量。

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年月至年月的、、和月度数据,利用模型,研究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具有稳定的双向传导关系。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长期和短期两种状态下研究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情况,

具有现实意义。

二、货币供应量与传导理论分析

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

通货膨胀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

造成通货膨胀。

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费雪方程:=,通过变换可以能到如下关系式:π=―+(π为通货膨胀率,

为货币增长率,表示流通速度变化率,为产量增长率),

表明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

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本文选择、和分别作为货币供应量,

这三项指标从不同的统计口径和货币流通的层次充分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分析和预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货膨胀采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评价。

选取年月-年月月度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自万得数据库,

在数据分析前已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长期传导机制分析

。数据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方法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和在%置信水平下非平稳,

数据非平稳。

将各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之后再次检验,各组数据平稳,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各层次货币供给量是同阶单整数据,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协整分析。

。滞后期的确定

根据等信息准则来确定该如何选择滞后期。需要选择、等指标中的数值最小值所对应的滞后期的最大值。

且满足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由此确定与、与的滞后阶数为,与滞后阶数为。

。协整检验

与、、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所以可以采用协整检验。

经反复试验,在中得出的检验结果总结如下:

从上表得知,与由于假设统计量.大于检验统计量.,即在%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说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

由于假设统计量.小于检验统计量.,即在%的显著水平下不拒绝至多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

表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

同理得出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与至少有两个协整方程。

。模型估计

()模型建立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我们可以写出三组标准型模型的估计结果,分别为:

。与的模型如下:

=-.+.--.-+.-

+.-+

=.+.--.-+.-

-.-+

。与的模型如下:

=-.+.--.-+.-

+.-+

=.+.--.-+.-

-.-+

。与的模型如下:

=-.+.-+.-++

=.+.-+.-+

()脉冲响应函数

与的模型脉冲响应函数输出结果如下:

上图中,图是向实施冲击,的响应函数时间路径,

响应路径一直为正,第期后逐期上升,

在第期之后趋于稳定,说明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且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变大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图是对实施冲击,

响应函数一直为正,且呈现先小幅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同理得到结论,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

且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变大后趋于稳定,

的变动会逐渐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

的变动对后面各时期的变动影响并不显著,的变动会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

。因果关系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不是的原因的概率是.,说明通货膨胀对的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不是的原因的概率是.,说明对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很明显。

同理得出结论通货膨胀对产生很大的影响;对通货膨胀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货膨胀对的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影响。

(三)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短期传导

。脉冲响应

本文选取年―年两年的月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短期传导机制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可知四组时间序列数据均为同阶单整,

经过协整检验后建立三组模型,得到三组脉冲响应结果:短期的变动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反向变动,的变动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的变动只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

的变动会小幅度引起后面各时期的变动;的变动对后面各时期的变动影响并不显著,对实施冲击,

在第一期至第三期响应函数一直为负,第二期后且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在三期滞后为正,第五期达到峰值,

后趋于平稳。

。因果检验

从短期检验结果看,、和均不是的原因,

说明在短期货币供给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不是的原因的概率为.,表明有很大程度上收到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短期情况下会反作用于。

四、结论

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变动的长期均衡实证分析表明,在长期状态下,我国与通货膨胀并不存十分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与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和,因此可以说、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长期分析中这可能是我国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

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对产生的冲击,

会早于作出反应。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短期均衡实证分析表明,

在短期状态下,我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都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的变动会对产生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马方方,

田野。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理论和实践[]。金融理论与实践,,

[]冷松,徐美银。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商业时代,,。

[]马雪彬,

朱东洋。中国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分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通货膨胀的趋势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就业;经济增长

一、前言

彻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强化国家宏观调控效用,

在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物价维持稳定、就业率与之平衡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

总体来说,首先要分析经济增长、失业率以及通货膨胀三者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是我国政府与经济学者不断探寻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分析

从理论上来分析,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社会失业率对于经济增长是起着正相关的作用。

作为干扰经济高效增长因素的通货膨胀以及失业,它们是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来讲,

三方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失业率的降低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作用,即社会经济呈现增长趋势,那么失业率就会降低;反之,当经济呈现下滑趋势,

失业率相对就会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作用,即社会经济呈现增长趋势时,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

反之,社会经济呈现下滑趋势,

通货膨胀相对轻缓。

具体原因表现为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总需求也会相对增加,导致供不应求,物价相对上升,造成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当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时,物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可能会造成社会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的生产过剩、产品滞销,

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经济危机的形成。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政府部门必然采取措施进行通货膨胀的抑制,

如果处理不当也将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急剧下降,造成经济局面管理混乱。

。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描述通货膨胀、失业率以及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模型包括菲利普斯曲线、索洛模型以及奥肯定律,

三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不同样本得出相关数据进行论证,

具体到我国国内,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论证,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我国人口因素,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其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另外,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现今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市场经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大量素质低、专业技能不够级别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被淘汰。此外,目前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部分歧视劳动力性别、户籍等因素的现象,导致失业率与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协调。

目前,要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正向发展,首先应当从主观意识上转变陈旧观念,

积极优化就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就业模式,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效发展,将众多的人口转移到成本低、效能高的第三产业中去。另外,还可以通过重点提倡鼓励中小型企业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形成,

针对私营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维护其发展以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有充足的岗位供给,同时积极实现其活跃市场、增加就业岗位等作用,

达到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岗位市场环境的目标。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其次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物价的上升,

目前来看,我国的人口数量依然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必然促使总需求的不断上涨,

进而导致供不应求现象的恶劣与激化,最后形成持续性的通货膨胀。从具体的国情来看,

我国呈现的应当是由外部总需求推动以及内部生产要素成本等物价提高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宏观来看,

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生产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时,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紧缺资源如原油、稀有矿产等期货物价的猛烈上涨,现货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最终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不断激化。

如何有效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首先货币操管部门在结合相关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汇率产业政策时要同时关注政策执行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强化政府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与可信度,形成公众共同参与的氛围;同时,

还应当协调其他部门采取相应的辅助政策以扶持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宏观调控;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延伸人民币的浮动空间,

健康、合理地加速人民币的升值,从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商品的高价格发展趋势,减轻我国的外部贸易条件以达到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对于国民经济的压力;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的平衡关系,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同时,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政府部门应当进行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的提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维持物价的稳定,同时积极鼓励自主创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岗位,

保证就业率的持续稳定,

在此过程中进行经济发展结构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蒋满元: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性的解读—基于政府选择视角的分析[]。理论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