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admin
发布时间:
2024-04-17 09:17:21

导语:写人

?

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

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

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分享。

月日我有幸参加了相城区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培训。经过这次培训,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一笔永久的财富。本次培训,

主讲老师以鲜活的教学课堂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们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科研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聆听了杨向红所长和吕林海教授讲座的点滴体会: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才六年的青年教师,

一听到别人提及“搞科研”这三个字,总感觉它离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很远。总觉得自己业务都尚未娴熟,

又哪有搞科研的能力呢?

但当我听完杨向红所长的讲座后才发现,自己对“教育科研”存在深深的误解,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反思,注重记录,

注重阅读,做个有心人,就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因此,

搞教育科研,

要从现在做起!把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

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些思考,

并把他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一定会积累成宝贵的‘教育财富。

听完讲座,

使我明白了几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很多教师经常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雇员,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等价交换;

大部分的老师在做着一种知识贩子的工作,美其名曰“教书匠”;

而其实教师职业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二,我们应怎样搞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选题应该直接来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

直面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选择的研究问题切实来自一线教育教学情景,是亟须解决的;题目的特点应该微小、具体,

具有可行性,而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任何教育研究方法都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用。但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者的能力来决定。

考虑到教师研究的选题一般比较小而具体,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班级教育教学情境中的,

或者几个班级场景中的,较为适用于大样本量的问卷、量表等则不大适合,

而诸如观察、访谈、实验、测试、反思等方法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经验积累等,

进行深入、全面的反思,

开发缄默知识,变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总结实践性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作用非常明显。

参加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认识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

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培训,

消除浮躁心情,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校本教研的培训,

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与新课改同行,

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要求,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积累、更新,

促进自己的发展。在新世纪新时代的社会里,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型人才,这激烈着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总结教学经验。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

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通过参加校本教研的培训,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数学及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使我茅塞顿开。

回忆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感受颇多,下面就具体谈一些学习的收获。

第一、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

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很多困惑,

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见到了光明和希望,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二、通过校本教研的培训,为我以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层次,实行了

“分层次、分类指导”教学,对知识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翅膀作文不偏爱、不卑视、不讥笑,

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支持和亲切的目光,含蓄的微笑、轻松的表情、和蔼的态度,以示老师对其的’信任、关心、爱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多提问、多练习,多给学生活动、多自己表现的机会,

即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的教学方法。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意识到,

要在新课改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仅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认识,

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乐于施教,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己发现和自己完善的过程。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教研员学科培训,作为农村中学的一名教研员我倍感荣幸,因为对一个新成长起来的教研员来说,

这是我最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短短几天的培训,

虽然短暂,

但聆听了专家们的报告,我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充实而又愉悦,

使我受益匪浅。

一、培训感悟:

首先,通过这次培训,

使我从观念上,从理论知识水平上,方法与技巧上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认识与提高,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其次,

通过这次培训,促使我在自己的教学上有了深刻的反思,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借用这句话,我觉得对自己以后在研讨教学方面以及自身教学也要进行反思,

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一名教师能成为教学上的能手,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过去我自以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可以教好学生的,

对于教学中的深层次的思考认识不足,反思不够。通过培训,我看到了教师们的严谨的教学态度,

授课的专致,看到了同行们的认真钻研与孜孜不倦的学习劲头,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与学习中,我要和综合学科教师们一同钻研业务,

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对学生的教育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第三、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所任学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会按照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贯彻好在这次学习中学到的宝贵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红色经典作文,使我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通过培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课改浪潮汹涌磅礴,

教学方法五彩纷呈,使得有些教师茫茫然,惶惶然,举手投足不知所措。先学一家,

融汇百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先入格,后出格,

入格求形似,出格求神似。在教学中,

充分体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以及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我相信,在聆听了老师们的专业教学后,在向同行们学习后,在自己的努力工作下,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二、肩负重任,不断学习

听了专家们的报告,

我明确了教研员的目标和职责,深感一个教研员肩负的可是重任啊!自己虽然在教学一线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点微薄的成绩,

可几天的培训,

我却茫然了,感觉到心头的压力很大,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个老师到一个教研员的差距!

教研员是教师中的教师,是教学中的评价者、监督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肩负着教育的重任。

我想:自己要成长为一名教研员,

还要不断地学习,向文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学习,

并注意与自身的工作联系,活学活用,逐渐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三、勇于创新,促进专业成长。

教研是服务,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服务于教学质量。一个教研员只有深入教研,

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勇于创新,才能促进专业的发展。

四、团结协作,

相互促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合作的团队,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组织,而校本教研是最好的载体,作为教研员,

在这个团体、组织中起着研究、指导、服务作用,

只有扎根教学实践,

尊重教师,团结协作,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与教师共成长。

在以后的教研工作中,

我会以专家的理论指导自己,不断深入学习与实践,为教研捧出我的真情,做校本教小学生作文童话故事研的榜样。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

教育的发展在教师。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课上的生动了,才能真正的吸引住学生眼球,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我要求自己不仅要教好,

更要做好自己学习,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和教研水平。

一年来,我充分体验到了网络学习的便捷与高效,

比如上网观看优质课,研读优秀著作与论文,积极与同事交流讨论,在线提问、发表评论。

通过这一系列的专业化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可以说是一次心灵成长的历炼。期间,

为自己充电,吸收新知识、新观点,新的教学方式。

为了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我积极参加镇级、区级一系列公开课,理论指导实践,从中我得到了研修中获得了不少启发。

另外,我还积极反思实践,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发展,我应加快步伐,

跟随时代的脚步,让自己的教学成绩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我加入研修以来想法体会的总结,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研修茶座的指点下,取长补短,

更新教学理念,累积教学经验,争取在科学教学领域可以有更长足的进步。我对“校本研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明白了“校本研修”的精髓所在,有以下收获:

一、提高了对“校本研修”的认识、明确了“校本研修”的目的。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

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

保证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人。

二、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是迫在眉捷的任务。

目前,有一部分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

认为现有的知识足已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得教师轻视学习,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抵制态度,

因此,提高教师对学习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做不断学习之人,来完善和提高自己。

三、为教师提供最合适的培训管理模式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培训管理模式改革的具体目标。教师继续教育要在每一个教师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地点,

以最好的方式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教师不失时机地获得所需要的东西。

采取协商式培训形式。这是指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训结果的分析与评估等方面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协商进行、合作完成。

协商式培训的基础在于:

①不同的人由于内在素质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区别于他人的个人和专业发展需要,最适合一个人专业发展的环境可能完全不适合另一个人的发展。

为此,继续教育应鼓励教师采用自己偏爱的学习形式,来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当教师养成了自定目标和自选实现目标的活动方式的习惯时,他们的教育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②教师具有自我教育能力。首先,他们能恰当选择学习目标。

教师个体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能作出最适当的判断,

他们有能力自己导向,并自主学习。其次,当教师开始并设计了自己的学习活动后,

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因而学习的效率高。再次,

教师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判断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因而,这种学习动机是最强烈的,对教师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在今后的工作,

我们将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以打造“学习型教师组织”为根本目标,促进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技精湛、知识渊博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年“区培计划”小学教研员培训项目培训于月日至日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行,

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本次培训由广西教育厅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

在这为期天的培训学习中,我有幸聆听了梧州市万秀区教研室李国魂老师主讲的《教研员的职业价值与职业追求》和桂平市西山镇城北小学杨艺校长主讲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通过学习,

使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他们的报告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能力的提升。

培训时间虽短,但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让我明确了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领悟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习,

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

通过培训,使我了解了教研员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教研员的职业尴尬,更明白了教研员的职业价值与职业追求。

使我对教研员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研员不只是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工作这么简单,

而应是老师的老师,

是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定位于研究、指导、服务、合作、引领、开发等,

是专业的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存在的具体问题,

看到教师们看不到的,想到教师想不到的,

有着榜样作用。

二、提高理论水平

教研员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引领者和指导者,是老师的老师,

要想真正成为老师的老师就要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研究能力,这样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质量才能保障,

教学成果才能丰硕。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给了我一次次心灵的撞击。聆听了有着资深经验的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校长的讲座,使我了解到一线的学校和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教研员,使我认识到想成为优秀的教研员,

就必须重视学习,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人格魅力;

要有底气、秀气、灵气、正气、大气,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课程专家,教学专家,评价专家。

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有培训就有学习,有学习就会有收获,构建有效教研,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我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开展教研活动从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明确教研活动目标;

(二)找准教研活动的切入点;

(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精心设计教研活动内容,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五)让教师带着问题,

困惑来明明白白的回去。

在每次的教研活动后,要认真反思,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每次的教研活动,

既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研员,更要做一个求真务实的教研员。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目标明确了,理念更新了。今后,

我将好好反思,

不断总结,

不断实践,运用本次所学知识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一词,在本次培训学习中出现频率比较多的一个词。不管是从专家的讲座中,

小组讨论中,还是研讨交流中频频提到。给我的感触很大。

常言道:“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因此学习对于教研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陆云老师在“注重专业素养、文化底蕴”中要求教研员加强读书、积极反思,“为了理念而读书”。

李家栋老师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就要“加强修养,重视学习”。

邓文珍老师也要求我们教研员“能吃苦耐劳,潜下心来看书、学习”。

邢益宝老师认为教研员不但要读书,

并且读的书量要大,只有书读多了量变了才能导致质变,质不变,

是因为因为量不够大。

是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在不断的创新,老化加速。

据调查显示,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

如果每年不能更新%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了。而每个人都遭受着知识半衰期的困扰,据了解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年,

一般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也只有年。也就是说,

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年后这个工程师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一般技术人员年后也将面临这样的命运。所以学习要实行社会化、终身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让自己与时代同步,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搞教研亦如此。

担任教研员一职,屈指一算已有一载有余,但每次开展工作总是觉得力不从心,

无从下手。

想想这也许和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关吧。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们有幸聆听了省内外专家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陆云老师的《教研创新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为我们教研员找到了角色定位,他深入浅出,摆事实、举案例为我们为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李家栋老师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研员》的讲座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触动,开启了心灵之门。

、故事启发。开讲伊始和结尾的两则故事,故事虽小,

但寓意深远,他为我们揭示了,

教研员要像《人生如水》中的水那样具有柔韧性,

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能适应环境,

善于改变环境。

要像《谷仓里的金表》里那小男孩那样坚定执着,满怀信心,

摒弃浮躁,排除杂念,静下心来,才能听到“嘀嗒”的金表声,

才会找到教研硕果这块无价“金表”。

、理论支持。

李老师对教研员的另一种诠释是: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所谓老师也就是“师傅”,

要成为“师傅”首先要“功夫”超群,技压群雄,能独挡一面;

其次是德高望重,只有这样才能服众。所以作为一名教研员来说想成为老师中的老师,

就要做到:

一、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增加威信度;

二、重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防止自己职业倦怠;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反思、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老师;

五、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与创造性能力。

只有这样做,

我们才能成为“师傅”,成为一名优秀的“师傅”。否则,就如陆云老师所说:“我拿什么来征服你,我的老师?

紧张充实的教研员培训结束了,首先感谢县研训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次培训就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几个专题讲座,

使我受益匪浅,

感触颇深。

教研员是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教研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

因此教研员就是教师中的教师。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且较辛苦,

但我感到值得,且收获非常大,这是给自己的一次充电机会,使我对教研员的工作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听课评课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教研员我们应该怎样听课评课。通过本次的培训,使我更进一步掌握了听课评课的模式,

特别是陈夫义院长对教研员“兵法六”的‘强调,

使我茅塞顿开,真不虚此行。

教研员培训让我重新感受了一次学习的幸福,

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但培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作为教研员,要想有所作为,

有所发展,需要的是自己平时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研员。

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学习,我感受颇深,县里为我们搭建这次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有幸聆听了海南省教培院的陈夫义、周积昀两位院长及县培训学校各位领导的学术报告,使我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坦白地说,我是第一次参加教研员培训学习,

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对教研员的职责认识还模糊不清。这次学习,

使我了解了教研员工作的宗旨,教研员的岗位要求,在新时期里,教研工作如何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怎样有效地推动教育基础改革,促进发展等等。使自己找准了角色,找准了位置,

明确了责任,明确了目标。可几天的培训,我却茫然了,感觉到心头的压力很大,

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个老师到一个教研员的差距!

教研员是教师中的教师,

是教学中的评价者、监督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学改革的带头人,肩负着教育的重任。

我想:自己要成长为一名教研员,还要不断地学习,向专家学习,

向同行学习,向有经验的。教研员学习,并注意与自身的工作联系,活学活用,逐渐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这次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我将以自己的不足为起点,

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己,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为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而不懈的努力!

老师的两堂讲座,分别从教学论文的写作、教研活动的开展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精辟的阐述。

他们总结传授的规律性的知识,

绝对是真知灼见,而且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对我们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开展,

是含金量极高的及时雨,也解决了很多现实工作中的疑问,

并为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收获的理论性知识,

我就不做复述了。

说一说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两位老师做学问的态度。如果大家留意的。话,

你会发现,这两位老师都很会“讲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绝非虚构,毫无雷同。

也就是说,两位老师绝对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

是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提炼的人。

这些“故事”是什么呢?是教育事实,

是教育实践,是我们身边周围的教育研究资源。这些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是被我们无意(或有意)中忽视了。记得我们教体局郭长利局长,在一次面向教研中心召开的会议上,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希望我们能用讲故事的形式,

积累成长经历,

总结总结成长经验。

这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

要关注细节,

要注重积累。而“三课联动”的实质,不就是立足课堂实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落实课程要求,

发现问题深入钻研,形成课题吗?这其实也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

善于研究。

怎样向两位老师学习,达到两位老师的期望呢?私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保持职业敏感,关注平常细节中的不平常之处。我们在备课时,

交流的一些问题,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课堂上,学生的一个活动、一个回答,

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课后的一次反思,

考后的一次总结,

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论文。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平时积累一颗颗的珍珠,

最后才能收获精美的项链。

二是要肯下功夫,

深入钻研发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立足专业视角,广泛搜集资料,

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凡事就怕认真,只要我们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再加上精益求精的干劲,敢为人先的闯劲,一定会有所突破。

当然,钻研中要不怕失败,

善于修正;还要善于学习请教,多方吸收批评意见,让自己的研究更深刻、更科学、更无限接近真相。

第三,

要善于总结,提升理论素养。

我们研究发现的原理、规律可能一开始时是粗浅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炼升华。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学习积累,

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总结时,

保证术语准确,立场鲜明,观点科学。

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搞文字游戏,更不是追名逐利,必须充分认识所做研究的意义。

我们从事的是一项严肃而科学的工作,其实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在等待我们去发掘。只要我们能把平常事做好,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一定会把工作越做越好。

张志伟老师的话,很有哲理,让我们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新做。

共勉!

月日的学习,

从张志伟老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张老师围绕实际、实在、实效三个关键词,以案例漫谈的形式告诉我们教研活动是为了学会思考,让课上得更好。张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应立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

每一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脚踏实地的以学生的获得为准则。教师要在其中学会反思和改进课程教学。张老师说,

我们要用故事的方式做教研,做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教研活动就是组织老师讲教学中的故事。张老师的结束语深深地启迪了我:“复杂的事情简单,简单的事情认真做,

认真的事情重复做,

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化,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张老师在讲座中讲到,有一位山村老师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教学条件下,用漫画的形式讲课科学实验,

收到超凡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就是有效,

就是高效。

我们遇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

比如,我们讲解单词(赢得奖品、奖项等)与(赢了某人、某队等)的区别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

而如果换一种方法,

使用下面两幅图,

两个单词的区别是不是就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呢。

二、简单的事情认真做

天下之事不难,难在持之以恒的做。再难做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

再复杂的事情,都可以分成很多简单的事情来完成。

每天坚持做一点,

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总有把事情做完的时候。每天进步一点,天,就是个进步。

张老师讲到,如果我们每星期三节课,

一年下来就是节。我们在评他人的课时,比对自己。

然后,我们就可以师人之长而自长了。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备课、讲课不用心,

学生自然不会喜欢,教学质量也不会好。

简单的东西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形成了流程,就有了标准化。

三、认真的事情重复做

熟能生巧,百炼成神。一件事情认真做,

重复地认真做,到最后,

就是凭着经验和直觉去做,根本不用去多加思考。这就是出神入化的地步。

张老师列举案例:《我教口琴十三年》。一位从教室三年的音乐教师心声:从日复一日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提炼凝华,总结自己的三大收获、三大变化以及变的原因。

我们反反复复地认真地做好每天的工作,我们就离“灿烂”很近了。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有一句名言: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把一件事重复做一万次。

世界上大部分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一生在从事一个同样的事情,并努力为之奋斗。

四、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我们反复做同一件事情并不是让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张老师以评课活动举例,

时机、内容不同、作用不同、方式不同,

给不同的评课的老师安排不同的听评课任务。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

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结合新的教学装备,

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素养。

化繁为简,专注一事,熟能生巧,

革故鼎新……我们如此这般去做“事”,

终将美好!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教研员培训。这次培训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如何编写教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如何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等,使我对教研员这一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体会到教研员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责任的职位。

教研员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指导、服务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位,需要做到既能在理论上有一定高度,又能在教学实践中起到引领作用。教研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如如何编写教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如何听课评课等。这些技能和方法将在我的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研员的工作。

同时,我深深地感到教研员应该关注课程、关注教学、关注学生,

不应只关注自己。我们应该研究教学大纲,

分析教材,指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教材,

搞好教学。我们还需要深入到学校,深入到课堂,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总之,这次培训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教研员这一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得到了很多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研员的工作中去。

为期两天的市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乡镇教研员培训已圆满结束,这为每个教研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

我受益匪浅,陈大伟教授的讲座;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徐文达主任的“读书写作”报告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学习期间,

正赶上阴雨天气,很多老师都是冒雨赶往二小,活动安排的也很紧凑。但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一方面是与会人员的素质较高,

主要的还是学习内容本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累并收获而快乐着。

本次所听的几节课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课标精神,

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观摩六节展示课,感受到每位教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

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授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语言感染力强。教态亲切,

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评价。

、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

更直观,更生动。如张萍老师在《谁的本领大》一课中,

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检测器怎么使用。公绪兰老师在《蚂蚁》一课中的图片应用,比实物更加清晰。

三节品德与社会课更是借助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课中,

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

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

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为课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础。三节科学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知识。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上课时精神饱满,

充满激情,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都需要教师的激情和智慧。教师的激情不仅可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而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

老师激情澎湃,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几位教师本身扎实的基本功。

吸引了所有听课者的眼球,课后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师的素质太好了,这种高素质带来的积极性一面毋庸置疑,

但也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老师太强势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弱势了学生呢,

几节课听下来,总感觉热闹有余,

但感觉还缺点什么,学生真的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的表现机会是否在老师的强势下,已经被压缩了很多呢?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尽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讨课不同于优质课评比,

但是授课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点,想放手又担心不好收,这种犹豫使得课堂本身有点意犹未尽。

日晚上的各县区分组议课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我参加的科学一组的议课气氛热烈,

在王鑫主任的引导下,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活动,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想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应该是议课的最终目的。听了徐主任的“读书写作-----教研员成长的阶梯”报告,感触很深,以前因为懒惰不愿及时记录个人的成长过程,

不愿意写一些总结感悟。我想以后要改变自己,可能一开始会写不好,但我会坚持下去。

这次活动,

留给老师们最大的“痕迹”应该是陈大伟教授讲座中的几句经典语录,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

“不要轻易剥别人的衣服”,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在评课时,要想让别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对话,

才能更好的让别人接纳你的见解。

这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假如我来教”,一句简单的话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不带强制的温馨话语,

应该是教研员所必备的。

总之,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不断学习。

今后,希望能多参加类似的学习活动,使我能不断地进步。就像徐文达主任讲的那样,一个教研员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地区讲课水平的高低。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这既肯定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又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从而促使本地区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今天,有幸参加了“百名教育名师名家进伊川之伊川县兼职教研员专题陪训”会,

静心聆听了濮阳县教育局申建民局长和该县中小学教研室陈瑞花主任的讲座,受益匪浅。如果说申局长的《教师专业发展“研训赛”一体化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是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绘制了前景路线图的话,那么陈瑞花主任的《教研员怎样引领一线教师搞教研》则是为我们的前景规划了操作性极强的施工图。理论引领加经验分享,

带给我们的是丰盛的精神盛宴。接下来,我就两场讲座中触动我思考的几点总结如下:

一、金字塔原理

两位专家都提到了“金字塔”原理,

这一知识的建构,对我们了解学情和研究教法很是受用:两个小时的聆听,只能储备%的知识,

如果参与,

就可以储备%的知识,

要是讲的话,那么就会储备%的知识。所以,于学生,

这就为课堂改革“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于教师,自己设计教案远比照搬教参重要的多;于教研,

写教学反思远比只教不思进步的快……所以,

这一原理对我们今后研究教育教学非常有利,值得深入思考。

二、“四步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五是“构筑理想课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怎样构建?濮阳县的“四部探究”课堂模式的研制过程给了我们很好的榜样。

其实,要想研究一套好的教学模式并不难,难的是对待这项研究的态度。

就像濮阳的“四部探究”产生的过程,它也不是有什么名人指点,只不过是脚踏实地认真对待的结果,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产物,是参考、效仿、钻研、提炼后的量体裁衣,

这就是成功的秘诀,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加团结进取。这套课堂模式给濮阳带来的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是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是教育的腾飞,这就是做教育。

三、教研“七个一”

濮阳县为了引领学科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研制了教研“七个一”体系。

即:同读一本专业书、同研一个小课题、每周半天校本教研、每周一个网研会、每月一个研讨会、每人一节展示课、每人一份规划书。

面面俱到,延展性强,条条具细,可操作性强。利用“七个一”引领,

使教育教研常态化。

练好内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本县实际,制定校本教研规划,

调动教师积极性,

唤醒教师工作激情,

挖掘教师潜力,使教师们的师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力、专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

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就促使了整个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引发我深深反思的还有今天讲座的两位主讲人,他俩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作为同行,

共同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为何他们能走的那么远?

申建民局长三个小时的侃侃而谈,语言缜密,思想高瞻远瞩;陈瑞华主任思维活跃,

点面结合,条理清晰,无不折射出他们勤学敏思、积极进取和大爱的教育情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什么?教育教研研什么?

说到底,

就是怀着一颗热爱之心去认真对待教育的每一天,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如此,便是!

本周的两个讲座,是冯卫东和张志伟两位老师就教学论文写作、教研活动组织两个话题展开的。两位老师既现身说法,又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讲授的路径和方法实操性很强,均针对在一线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论文的写作中存在的最实际的问题,所以,让人感觉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听取了报告,

我想到的是:“教”和“研”如何相济?教师的“学”和“思”如何同行?

反观我们当前的教研活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活动实效性不强,为了完成“活动”而活动,

何尝不是张志伟老师所说的“叫”研组长叫人来,坐在一起东拉西扯,拍个照片,填个记录,万事大吉。

教师无功而返,怨声载道;

教研组长无计可施,满腹牢骚。我们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也就是停留在说说现象,摆摆问题,

至于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张志伟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具体的案例,传授了解决方法。

我认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引领参与者的思考?

首先,

要不要思考?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

”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

处在“知识爆炸”时代,

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作为教师,面对着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对象,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热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

这样,才能培养会思考的学生,

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这种能力,

使他能够与时俱进,备受社会的欢迎。

其次,

组织实效的活动,引领参与者的思考。活动主持人是培训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引领者。

组织者做好三项重要工作:活动前的过程规划,活动中的点评推动,活动后的反馈跟进。以比赛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以赛代训,

把折叠的过程展开。

最后,学会写作。冯卫东老师称之为让“好课”成为好“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三条路径:路径一,创新“做课”精彩写(创意地做),

既做行者,也做作者;路径二,推开“微窗”有景深(敏锐地看)。

关注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细节,

让线性时间空间化,着眼于课堂,紧抓细节,

生成方法,有一点引发深度的思考;路径三,主张催放花满树(聚焦地演)。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归纳规律,

由课例—课理—课例,写改课的具体内容,修改背后的渗透的思想,基于叙而反表议,

达到理性提升。

张志伟老师也提到,课堂里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深刻道理,把道理想通,

想通了道理就是进步,写出来就是论文。同样的,

每次教研活动也是有许多东西可以总结提升的,从点上进行突破。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

还应成为一个善于书写的教师,这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发自内心的自觉追寻。

金秋十月,

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来到了广西师范大学,我有幸参加了思想政治教研员培训班,

十天的培训行将结束,在这里我想先表达感激之情。

首先,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正是你们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平台,让像我这样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能够参加学习,早在今天暑假期间,

广西师范大学的老师们就开始为这次的国培做准备,

而且时时发来短信,提醒我们一些来时的注意事项,

让我们感受到了你们的用心。

经过这短短十天的培训,

我感到培训课程安排紧凑科学,接地气,面向一线教师,

学到的知识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教学。请到的专家既有高校的名师,也有一线的特级教师,搭配合理,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学到知识。

在住宿、伙食等方面也尽力做到十全十美,班主任张鑫及助理卢桂梅老师更是时时陪同,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参训的教师都十分满意。

其次,

要感谢给我们讲座的各位专家老师。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钟瑞添教授、顾震亚老师、罗松涛老师、周群老师、胡兴松老师、石兰松老师、李红勤老师、李晓东老师、吴国英老师、钱旭升老师等等一批专家的辛苦付出。专家们学识渊博,

而且把他们的研究无私的与我们分享,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他们身上那种心系教育、不断学习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好多专家都是刚刚结束一个活动从外地赶过来,就是为了给我们上一节课,

为他们点赞。

再次,感谢参加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

短短十天的培训,大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

在第一天的拓展训练时,大家通过自我介绍有了初步的认识,

后面的培训中大家一起上课、一起交流,越来越熟悉。通过交流,

我们了解到了其他地区一些教研教改成功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参加培训的老师中本来一些就是专家,他们的发言更是让我们获益匪浅,

如南京的杨健老师讲的`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观题如何训练提高等。我们教研班已经建了群,等培训结束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

大家依然可以就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这是我们培训结束后永久的财富。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很高兴能与来自全国各个省区的四十余位一线教师教研员齐聚一堂,

共话教育大是。

在这几十位教师当中,我算是教龄较短的,通过交流学习,

我深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有更多地方需要提高和改进。

借此机会,

我虚心向他们学习,学习他的渊博知识,学习他的人格魅力,

学习他的工作热忱,

学习他的敬业奉献精神。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多多。

我总结为“开眼界、长见识、增胆识、出思路”,通过这十多天的培训我们的思想、灵魂得到了洗礼,

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成长,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这次培训学到的东西会让我终身受益。

在这里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培训虽然充实,

但是感觉还是太快,有些内容由于时间关系,还是没能细讲,

不得不说是挺大的遗憾。还有邀请的专家教授团队可以再丰满一些,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

一线教师可以更多一些,毕竟出来一次不容易,可以多学到一点东西。

时间总是匆匆而过,但是这十天收获很大,

这十天不容忽视,这十天结识了更多的知识和友谊。研修活动就要结束了,

但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会更加认真教书育人,我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会把有限的青春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最后,再次感谢广西师大!

感谢专家老师!感谢支持我的学员们!

期待再相会!

听了两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我收获很多,

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两个讲座,一个主要关于“教学写作”,一个主要关于“教研开展”,表面看来不相关,

实质上相辅相成,无论是“好课写成好作品”,还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都需要我们思考、创新、总结,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一、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冯教授的报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该写了,

该动笔了”,我们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有很多精心准备的思路;

上课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

上课中的灵感闪现,

我们会觉得真好;教学的时间长了,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想给年轻老师的一些指导的想法;但是你要让我们说出个来,

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没有精心的去整理过我们的思路,

没有归纳过我们的经验,没有随手把它记下来,

也没有把他归纳梳理一下。

近些天,我也正在给我的主持的小课题结题整理所有的资料,课题研究的事我们都做了,资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结题总报告写流畅,

还是觉得不知道怎么下笔,

好像有一大堆的东西,要按照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写明白,让别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动中没有随手记下来把想法写清楚。

原来为什么没写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懒,

“不动笔”的懒,

更是“思想上”的懒。那些专家教授,也是从我们的普通教师中走来,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榜样?

关键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动当中去思考,

去总结,

听了冯教授的讲课,

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够写,坚持写,把我平时的教学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总结归纳,

说不定也会成为专家呢!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

每节课后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办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动。

每次参加局里的教研会,

郭局长多次提到教师要有写作的能力,现在看来,

这是逼着我们不能不写了。我们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细节感觉好像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他们就是写出了我们想说,

而没能说出来的话,那么,这些教育专家就是写出了我们的行动,

并在行动的基础上深挖了一点,这些深挖,就是他们的思想总结,

是他们在需要写出来的时候,进一步的思想创造。希望我们都不要停留在原地,

讲座让我发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成就我们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写作”,把“好课”写成好“文章”。

二、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

反思: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学科中心的`带头人,

我如何带好我的团队?两年的学科中心团队教研能力开发了多少?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怎样才能真正成长。

两年多来,

学科中心执行主任的重担倒逼着我成长了很多。比如,我们成员都是优秀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尤其是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

很多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需要我来总结,那我总结什么呢?“我重复老师们的话?我推倒老师们的理论?

我一句话总结很好很好?”都不行,

所以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多次的想,我把话怎么说大家更明白,

把这个事怎么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评课老师们研讨的时候,我思想飞转,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能让大家眼前一亮,

让大家能够深入领会每次听课评课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成长是逼出来的。

怎样带动团队教研能力的提升?

张志伟老师的讲座真是“及时雨”。听了张教授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案例,我收获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从“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

既能让大家有话可说,又能发现问题,展开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总结经验规律,这个方法我会马上运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活动的开展,

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创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动如何开展才能有效。不做流于表面形式的教研,只为所有教师通过教研有收获有提高。

三、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我觉得我们教书也要留印迹,在讲台上留下了几十年的足迹的同时,还能留下点什么呢?希望留下几篇好作品,

留下一点教研成果,当我们离开讲台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回忆,

为自己而骄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远!

趁我们现在还站在讲台上,

努力思考和总结,留下我们教学路上成长的印迹,

这样也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了。

成语大全

Copyright www.jiayuanhq.com 全民百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