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百科!
所在位置: 首页 > 一年级作文

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精选8篇(全文)

http://www.jiayuanhq.com 2023-04-10 21:29:07

社会保障学论文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保障;医疗;生活;就业社会保障是一种悠久的社会福利制度。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在我国发展还相对较晚。发展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大学生社会保障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尚未涉及的真空地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其生活、医疗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甚大。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以缓解上述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一、大学生社会保障现状(一)医疗保障现状我国现有高校公费医疗制度从年开始实施。根据各地形势和学校具体情况。一般由政府承担%。其余%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及重大疾病的增加。公费医疗费用已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几个大、重病学生就可能会花光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学生的医疗经费。高校公费医疗费用严重不足。曾有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自办医院。然而。庞大的开支又带来了高校的财政压力。还有部分高校将学生公费医疗指标加上学校补贴的一部分钱。作为保费。进行商业投保。学生根据学校与保险公司双方协商好的规定享受医疗保险。但由于免赔额的限制。平常花费几元或几十元医治小病的费用无法报销。大、重病又无力保障。从而造成了小病费用累加成较高消费额却无法报销的现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二)基本生活保障现状关于大学生能否领取失业保险金。理论界一直未有定论。目前有些省市。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失业救济金。但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没有法律的规定。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主要来源由家庭提供。同时也存在助学金、奖学金和银行的助学贷款等辅助方式。还有极少一部分受到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个人、企业单位、社会机构等的资助。但这部分力量非常的小。受到资助的大学生范围也非常狭小。部分特困生甚至要通过长期打工兼职来保证基本生活。同时。学校的助学经费有限。解决面窄。而银行助学贷款和社会助学捐款具有商业和慈善性质。存在较多的条件限制以及还款纠纷等经济利益问题。贫困大学生受惠面十分有限。(三)就业保障现状从年开始。我国实行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政策彻底废除。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最近几年严峻的整体就业形势。使“天之骄子”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从年月日开始扩大公务员招收比例。这可以说是针对大学生就业保障的一项政策。但数量毕竟是有限的。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在税费等方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优惠。在公务员考试制度外设立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项贷款。还提出了“特设岗位”这一就业政策。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争取到一些特别设置的岗位。参加就业。但这些政策都没有形成规范的法律法规。实施起来缺乏力度。二、建立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一)缓解当前我国失业压力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以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农民工进城等造成我国每年的劳动供求缺口达到万左右。失业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大学生的扩招。每年有多万大学生进入社会。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失业的严峻形势。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二)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是非常巨大的。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花费大约在万左右。这部分投资不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大学生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人力资本投资失去应有的收益。给国家、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效果。如果长期下去。将降低人们对教育的良好心理预期和对教育事业的公信力。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不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三)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存在。失业问题就不可避免。问题是出现了失业问题后。如何进行积极引导以降低失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失业。并不是意味着大学生已经供过于求。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和就业渠道的不畅造成的。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有利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疏通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到基层就业开辟新的信息平台。顺利实现大学生的尽快就业。为缓解大学生失业压力起到应有的作用。三、关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一)关于医疗保障的构建建立国家专项支持、商业保险和救助基金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以国家专项支持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救助基金为补充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第一。高校医院应该根据学生入学体检记录测算校内大学生健康水平。从大学生社会保障资金中划分专门的医疗保障基金。并积极向社区医院、医疗门诊转变。防止学校医疗资源的闲置。第二。建议或规定每个大学生至少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如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防止因个别大、重病学生占用大部分学生的医疗资金。第三。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的爱心捐助。对大、重疾病和意外伤亡等需要救助的大学生实施捐款帮助。第四。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参与银行的理财产品项目以保证医疗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资金闲置。(二)关于就业保障的构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应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和大学生资源库。实现就业信息和人才信息的共享。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和有就业障碍的大学生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社会保障机构对毕业后三个月仍无法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为其办理失业登记。发放为期五个月的失业救助金并免费提供相应服务。街道办事处或市政企业向辖区内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上门政策咨询服务。发放就业服务联系卡。建立定期联系和服务制度。积极帮助他们就业。并将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范围。国家还应继续支持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街道办事处对灵活就业或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其提供档籍托管、社会保险持续等方面的服务。(三)关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构建一是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所在城市、地区的经济水平。测算出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制定相对统一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把助学贷款制度作为解决高校贫困生基本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政府不仅要给予政策支持。还应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和发挥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二是高校要积极引进企业单位。以委托培养的方式帮助它们培养人才。而企业则为需求对象提供生活保障。三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来扩充保障基金。四是争取建立一种有偿服务机制。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服务顺利完成学业。就业后再把资金返还到基金里面。保障基金的循环利用和滚动发展。(四)关于多种筹资渠道的构建要保证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稳健地为大学生服务。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前提。首先是国家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大学生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其次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而各种企事业单位是占用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主体。它们有责任为大学生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资助。如果仅把上市所得的%用于社会保障。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金。再次是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增加发行、社会募捐等途径筹集一部分资金来用于大学生社会保障。最后是高校要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从每年预算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并防止高校违规挪用国家拨付的大学生社会保障资金。等等。参考文献:[]耿永志.如何应对“知识失业”的新挑战[J].经济导刊。().[]杨克瑞.建立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林翰.刍议重构高校医疗保障体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陈小玮.谁要我!——大学生就业寒流透视[J].新西部。。():. 社会保障学论文篇 (一)医疗保障现状我国现有高校公费医疗制度从年开始实施。根据各地形势和学校具体情况。一般由政府承担%。其余%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及重大疾病的增加。公费医疗费用已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几个大、重病学生就可能会花光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学生的医疗经费。高校公费医疗费用严重不足。曾有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自办医院。然而。庞大的开支又带来了高校的财政压力。还有部分高校将学生公费医疗指标加上学校补贴的一部分钱。作为保费。进行商业投保。学生根据学校与保险公司双方协商好的规定享受医疗保险。但由于免赔额的限制。平常花费几元或几十元医治小病的费用无法报销。大、重病又无力保障。从而造成了小病费用累加成较高消费额却无法报销的现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二)基本生活保障现状关于大学生能否领取失业保险金。理论界一直未有定论。目前有些省市。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失业救济金。但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没有法律的规定。当前。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保障。主要来源由家庭提供。同时也存在助学金、奖学金和银行的助学贷款等辅助方式。还有极少一部分受到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个人、企业单位、社会机构等的资助。但这部分力量非常的小。受到资助的大学生范围也非常狭小。部分特困生甚至要通过长期打工兼职来保证基本生活。同时。学校的助学经费有限。解决面窄。而银行助学贷款和社会助学捐款具有商业和慈善性质。存在较多的条件限制以及还款纠纷等经济利益问题。贫困大学生受惠面十分有限。(三)就业保障现状从年开始。我国实行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分配政策彻底废除。随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最近几年严峻的整体就业形势。使“天之骄子”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从年月日开始扩大公务员招收比例。这可以说是针对大学生就业保障的一项政策。但数量毕竟是有限的。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在税费等方面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优惠。在公务员考试制度外设立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专项贷款。还提出了“特设岗位”这一就业政策。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争取到一些特别设置的岗位。参加就业。但这些政策都没有形成规范的法律法规。实施起来缺乏力度。二、建立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一)缓解当前我国失业压力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以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下岗职工、新增劳动力、农民工进城等造成我国每年的劳动供求缺口达到万左右。失业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大学生的扩招。每年有多万大学生进入社会。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失业的严峻形势。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二)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是非常巨大的。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花费大约在万左右。这部分投资不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大学生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人力资本投资失去应有的收益。给国家、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效果。如果长期下去。将降低人们对教育的良好心理预期和对教育事业的公信力。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不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三)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存在。失业问题就不可避免。问题是出现了失业问题后。如何进行积极引导以降低失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失业。并不是意味着大学生已经供过于求。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和就业渠道的不畅造成的。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有利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疏通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到基层就业开辟新的信息平台。顺利实现大学生的尽快就业。为缓解大学生失业压力起到应有的作用。三、关于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一)关于医疗保障的构建建立国家专项支持、商业保险和救助基金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以国家专项支持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救助基金为补充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第一。高校医院应该根据学生入学体检记录测算校内大学生健康水平。从大学生社会保障资金中划分专门的医疗保障基金。并积极向社区医院、医疗门诊转变。防止学校医疗资源的闲置。第二。建议或规定每个大学生至少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如意外伤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防止因个别大、重病学生占用大部分学生的医疗资金。第三。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的爱心捐助。对大、重疾病和意外伤亡等需要救助的大学生实施捐款帮助。第四。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参与银行的理财产品项目以保证医疗基金的保值增值。防止资金闲置。(二)关于就业保障的构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应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和大学生资源库。实现就业信息和人才信息的共享。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和有就业障碍的大学生设立专门服务窗口。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服务。社会保障机构对毕业后三个月仍无法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为其办理失业登记。发放为期五个月的失业救助金并免费提供相应服务。街道办事处或市政企业向辖区内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上门政策咨询服务。发放就业服务联系卡。建立定期联系和服务制度。积极帮助他们就业。并将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纳入重点帮扶范围。国家还应继续支持大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街道办事处对灵活就业或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其提供档籍托管、社会保险持续等方面的服务。(三)关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构建一是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所在城市、地区的经济水平。测算出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制定相对统一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把助学贷款制度作为解决高校贫困生基本生活保障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政府不仅要给予政策支持。还应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和发挥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二是高校要积极引进企业单位。以委托培养的方式帮助它们培养人才。而企业则为需求对象提供生活保障。三是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来扩充保障基金。四是争取建立一种有偿服务机制。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服务顺利完成学业。就业后再把资金返还到基金里面。保障基金的循环利用和滚动发展。(四)关于多种筹资渠道的构建要保证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稳健地为大学生服务。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前提。首先是国家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大学生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其次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而各种企事业单位是占用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主体。它们有责任为大学生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资助。如果仅把上市所得的%用于社会保障。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金。再次是从社会上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增加发行、社会募捐等途径筹集一部分资金来用于大学生社会保障。最后是高校要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从每年预算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并防止高校违规挪用国家拨付的大学生社会保障资金。等等。参考文献:[]耿永志.如何应对“知识失业”的新挑战[J].经济导刊。().[]杨克瑞.建立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林翰.刍议重构高校医疗保障体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陈小玮.谁要我!——大学生就业寒流透视[J].新西部。。():.[]缪保爱.论社会转型体制下的高校学生保障[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摘要: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不仅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而且暴露出大学生社会保障的缺位。立足我国大学生当前在医疗、基本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现状。通过分析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减少人力资本浪费及完善就业信息平台的重要性。从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及筹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 社会保障学论文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以足投票”假说一、引言自世纪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林治芬()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许晓茵、韩丽妙()运用年我国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彭海艳()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柯卉兵(。)分析了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同时。柯卉兵()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财政关系的纵向失衡会导致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也无财力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过大的现实。是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直接原因。所以。要理顺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周顺明()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原则。李珍()从资金分配量、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经济支持制度。杨良初()界定了政府间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内涵与范围。刘志英()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了分类。柯卉兵()研究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国际经验和道路选择。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方面。较为著名的理论有Musgrave的财政分权理论、Oates的分权定理、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Fisher的州和地方财政理论、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其中。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世纪财政学的重大发现。它们较好地解决了政府间公共事务的分类以及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因而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公共产品的特性与层次性理论、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以及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均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二、公共产品的特性与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他将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为“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从产品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角度定义了公共产品。并进一步揭示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或某些人所专有。在技术上难以把不付费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虽然可以这么做。但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非排他性同时也意味着非拒绝性。“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某人从这一产品中获益不影响其他人也同时获益。换言之。在产品的收益上不存在利益冲突。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依据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程度大小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具体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凡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凡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即只具备一个标准。或者虽然两个标准都不完全具备。但又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那么。社会保障产品究竟是属于哪种性质的产品呢?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政府以税收作为融资来源。无偿提供给个人的福利。就这一定义而言。显然。私人机构不会生产和提供任何社会保障产品。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特征。对社会发挥着“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所以。许多学者将其产品属性划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不同时具备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因而将社会保障归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品)。有的学者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是宜于由政府强制提供给公民消费的优效品。如果我们不愿意穷究概念的话。那么容忍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模糊的处理方法。即认为政府规定的资格或条件越宽松、外部性越强。那么这项社会保障计划的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强;反之。获得社会保障的资格或条件越严格、外部性越弱。则其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弱。这样。从社会保障产品提供的具体项目来分析。社会保障就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公共产品或者私人产品。而应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源于商品的不可分性。而社会保险的特点是政府从劳动者和企业(雇佣劳动者)所得的国民收入份额中扣除一部分。加上政府的财力补助。集中形成专门基金。在全体公民之间进行统一调剂。政府每年提供的社会保险支出总量是一定的。当风险发生时。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也是一定的。政府社会保险的支出总量是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的加总。可见。社会保险在消费中是可分割的。多提供一个人的社会保险的边际成本接近于平均成本。所以。社会保险是具有竞争性的。此外。从宏观的方面来看。虽然社会保险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如并不排斥任何人参加社会保险。因为我国宪法规定所有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但是。其特殊性在于: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或风险发生时。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且公民也只有先尽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才能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如果人们不愿意事先缴纳社会保险税(费)。且又无外部影响的条件。那么就会被排斥在消费社会保险产品之外。因此。社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可见。社会保险既不符合公共产品的含义。也不满足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个特征。而是符合私人产品的定义。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从理论上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也是具有可分割性的。但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最大特点在于。不需要受益与贡献的对等性。因为不论哪一个国家。只要设立这些保障项目。就意味着在符合条件的公众中所有人都可以消费这些福利或救助产品。而不需要消费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同时。社会福利设施中的福利工厂、职业介绍所、儿童福利院和各种供人们休闲的娱乐场所以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保措施等。这些福利产品多一人或少一人消费。都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变化。因而具有非竞争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分配是一种纵向的再分配。是将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将社会普通公民的收入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对象转移。这种收入的纵向转移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基尼系数变小。可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另外。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是依法由政府举办的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的公共事业。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公民。不论是否愿意。都一律无条件地参加和按规定缴纳保险税(费)。具有典型的非拒绝性。但是。对于社会保障中的福利费和救济金的支取、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的选择。个人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参加消费。也可以拒绝参加。综上所述。无论从基本理论还是从实践分析。社会保障产品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排他性、非竞争性与竞争性、非拒绝性与拒绝性。不完全是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是有一定区别的。社会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社会保障产品的提供不能由政府全包统揽。社会保险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应由政府全额负担。从政府预算中列支。三、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社会保障权责划分论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并不多。较常见的是受地理和空间因素影响而只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使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其强弱程度也不一样。公共产品特性的强弱之分。使公共产品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布雷顿(Breton)根据公共产品提供的地理区域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地方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其依据是受益范围和效用外溢程度的不同。全国性公共产品(nationalpublicgoods)的受益范围为整个国家。受益在疆域内分布相当均匀。无论对国外还是对国内。外部性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其效用外溢可使全国居民从中受益。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publicgoods)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产品。如“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靠近三峡的几个省区受益。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则局限于某一地区(如城镇、街道)。基本上只能让本地区居民受益。且这种受益在本地区内分布相当均匀。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地方公共经济的重要理论支柱。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的划分。为分析财政体制和各级政府行为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职责范围和相互之间在财政收支上的划分原则也就由此而来。不同层次性的公共产品应当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应性。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则由中央政府主导并视其效用外溢程度大小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合理分担。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如果某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不相对应。则会由于产品提供与其受益范围的不一致性而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或“供给闲置”。作为由政府负责提供的一项重要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障产品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社会保障产品是由众多具体保障项目组成的体系。某些具体保障项目内部又可分为不同的保障部分。如养老保险产品项目一般由全国统一的公共基础性部分、地区差别性的职业年金和补充保险部分组成。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居住自由呈不断扩大趋势。因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效益外溢性不断增强。所以。应当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的全局利益出发。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社会保障权责。凡是属于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的社会保障事务。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凡是地区性的社会保障事务。可以由地方政府承担。如决策性、监督性权责应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具体执行管理权责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产品中的不同构成项目和不同保障部分的不同层次性特征、地域跨度以及规模效益和外溢程度。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范围。以实现不同层次性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四、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财政联邦主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茨(WallaeeE.Oates)在年出版的《财政联邦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求有效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收支应该如何最优地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的理论。并归结为一个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物品来说——关于这种公共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的。并且。关于该物品的每一个产出量的提供成本无论对中央政府还是对地方政府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奥茨的这个分权定理实际上给出了分税制的一个关键原则。那就是:如果低层级政府能够和高层级政府一样提供同样的公共产品。那么由低层级政府来供给会更好。中央政府只应提供具有广泛的偏好相同的公共产品。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和佩吉·B·马斯格雷夫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三个职能。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的财政结构安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历史决定的。但这不是全部原因。“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究竟应当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如果是后者。那么在空间上应建立什么样的财政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为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采用单一公共产品的简单模型。在社区内居民偏好与收入相同的假设下。得出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存在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由不同级别的政府来提供。这样才符合效率原则。其中。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需要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则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他们认为。“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政策应该根据各地方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分配与稳定政策则主要归中央一级政府负责。”因为。地方政府欲调控宏观经济稳定却又缺乏充足的财力。且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因而在这方面。地方政府也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这构成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国家总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造成的税收负担也比较轻;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造成的税收负担却较重。这显然是不合道理的。而且。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这种不合理状况会进一步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恶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节。显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收入再分配制度。绝对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行使得了的职能。而是需要一种凌驾于各地方政府之上的制度来加以强制执行。这种制度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这个权力和权威来制定。五、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事实上。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还依赖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居民的流动带来的政府间竞争。蒂布特(Tiebout)在年发表了《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文中讨论了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以及有效运作方式所需要的条件。他认为。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由于各辖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居民们可以从不能满足其偏好的地区迁出。而迁入可以满足其偏好的地区居住。形象地说。居民们通过“用脚投票”。在选择能满足其偏好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时。展现其偏好并作出了选择哪个政府的决定。这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假说。一般说。个人考虑选择社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社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即公共产品的价格)和公共产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居民所得到的地方公共产品的效用能够补偿因居住在该地区而支付的税收所造成的效用损失。那么。理性的居民就会选择该地作为居住地。如果有许多居住区。每个社区所供给的税收和公共产品结构的组合不同。那么人们将通过“以足投票”选择来给予他们最大满足的社区。该理论以最优理论为背景。充分体现了经济人假设。回答了人们为何聚集在一个地方生活或生产。即在政府与居民无法合作的条件下。居民的选择问题是其他分权理论的必要补充。但它有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这些假定中有一些符合现实。有一些则与事实严重不符。如理论中的一个假定条件是居民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而我国居民的迁徙不仅受经济效用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户籍制度、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等的种种限制。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想走走不了”、“想进又进不去”等非最优状态。虽然有些假定条件与事实存在偏差。但并不影响其推论。蒂布特“以足投票”假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居民选择权的重要性。如果把公共产品的供给看作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那么政府约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居民的“用脚投票”。只有居民有退出的权利。政府的硬约束机制才有可能形成并有效运转。正如詹姆斯·M·布坎南和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所言。蒂布特模型中的受益范围与财政辖区空间安排的配合提供了一个效率规则。也提出了一个类似市场的实施机制。解决了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难题。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社会保障补助资格和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一些人的迁居。这就造成地方政府执行地区性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失效。因为。当某个地方政府实行一项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计划时。为使本地区居民收入平均化而对富人课以重税、对穷人给予更多的补助。就会造成富人的向外迁移(为了逃避税收)和穷人的大量涌入(为了得到转移支付)。如此循环反复。就会出现“穷人追逐富人”的现象。如果许多穷人涌入到一个初始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等)。就会增加该地的人口数量。造成交通、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的过度拥挤状况。同时会推动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目前商品房购买者或其他土地使用者的成本。而且劳动力人口的增加还将使一些工种的工资水平下降等。这些都会引起该地居民福利水平的降低或福利成本的增加。使该地区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福利的愿望和能力将会减弱。最终不得不放弃该项政策。因此。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低层级政府对收入的再分配能力是有限的。由中央政府负责收入的再分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的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六、结论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社会保障地区差异问题的现实举措。在我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理论研究的长期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公共产品理论是世纪财政学的重大发现。它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公共事务的分类以及相应的政策问题。财政分权理论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目的是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核心是使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学论文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习与社会实践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周布置下去,第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四、结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齐银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社会保障学论文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OntheVividofTeachingFormandtheDiversityofTeachingMethods――TakeSocialSecuritycourseteachingasanexampleFANZhongwen(ChengduUniversi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Chengdu,Sichuan)AbstractThe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of"SocialSecurity"isclassroomteaching,thissingleteachingmethodisnotconducivetotheappliedtalents,teachingmethodsneedtoreformandinnovation.Teachingreformof"SocialSecurity"shouldreformfromtheclassroomteachingwaysandmeanstwoaspects,suchastotakethethinking,casestudies,socialsecurityforum,andotherinteractiveteachingformsandmethods;teachingreformof"SocialSecurity"canalsoreformfromthepracticeofteaching,suchastakeonexperiments,monographs,practicingandtraining,andotherformofpracticeteaching.Theteachingreformwillhelp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andteachingeffectiveness.Keywordssocialsecurity;teachingmethods;teachingform引言社会保障学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它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社会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金融学知识的综合性课程。理论性更强。知识面更广。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通过教师在课堂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通过学生完成作业。学习和巩固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的互动性差。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能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保障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为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进行探析。生动性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强。涉足的内容更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由于枯燥的教学方法而失去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参与意识不强。为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社会保障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问题思考、案例分析、自由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对社会保障知识的理解。.问题思考教学问题思考教学。即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某一理论分析或问题探究。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措施。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原理的理解、问题的解决等教学目的。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准备讲授的内容中提炼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准备发言提纲。下一节课教师主持问题讨论课。由学生针对问题发言。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也应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给予点评、概括总结、提炼观点、肯定表扬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最后总结问题讨论的内容、主要观点。形成本次问题思考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些归纳、总结和观点来自于学生的讨论、思考。学生容易接受、认同。也容易记住。.案例教学社会保障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选好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关注热点的案例。在案例教学组织中。案例教学不要由教师直接给出案例的内容、说明的问题、给予的警示等分析结果。案例教学应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由心得。不要硬性规定讨论要求、思考问题。这样。每个学生读了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每个学生都可以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给出学生更多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组织一次“瑞典和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案例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后。会有什么心得或感想呢?学生可能会比较分析两个国家不同的制度模式。从而提出两国的制度差异。各自的优点缺点;学生也可能会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不可以建立这样的制度。从而提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因素。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对这个案例的理解。提出不同的心得。这些不同的思考与心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更主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与讨论。自己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保论坛社保论坛。是指每一章节后。组织一次专题性的讨论课。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相关主题。进行自由发言。发言作为平时成绩。这种形式不同于案例教学。也不同于问题思考。而是学生自己命题、自己组织、自由侃谈。没有压力、没有约束。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生活中接触到的相关事件。再加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做一篇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安排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堂讲授知识点。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对知识点加以理解、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保障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完成专题论文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也可以采取上机实验的形式。运用社会保障专门软件。开展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实训;还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在企业或劳动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障专业工作。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的运营与管理活动内容。增加感性认识。积累社会经验。巩固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完成专题论文专题论文的完成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如作为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不低于字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论文;作为专门的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实践教学。除完成实习报告。还需完成一篇专题论文。其它如我院“公管协会”专题活动论文、“挑战杯”论文、系“学生科研扶持基金”论文等。也可作为论文完成的形式。专题论文的完成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理解。还可以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上机实验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管理的信息技术能力。社会保障学上机实验。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企业版、机构版)软件、“医疗保险”软件、“失业保险”软件的运营操作。让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专业网站收集社会保障信息。查阅社会保障资料。进行市场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信息技术工作。.组织专题实践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社会保障学课程还应设立实习或实训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社会保障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理解能力。对社会保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实习、实训教学。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实习实训课时;其次是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实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要求。社会保障学的实习实训教学的关键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指导书的编制。实习基地应主要选择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如我院的龙泉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成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宜宾劳动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泸洲劳动社会保障局实习基地。也可以选择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独立的社会保障部门。实习指导书应明确规定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在设置时。应与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营实际相结合。设立劳动监察实习、劳动争议仲裁实习、社会保险实习、劳动培训实习、“低保”救助实习、企业年金实习、农村五保实习等内容或环节。这样。学生实习内容才可以更好地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才可以为未来的工作作准备。参考文献[]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高灵芝.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学会年度论文集. 社会保障学论文篇 社会保障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社保政策的发展。教师知识和信息更新过慢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改革需要从调整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关注学科热点。促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关键词]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社会保障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需掌握扎实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保障知识。然而。在当前的社会保障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保政策的变动、教师知识更新过慢、忽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资源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学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调整教学模式、关注学科热点、以“应用”为向导促进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今后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和社会保障相关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都把社会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