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世界性的资源枯竭危机已成为必然,
而且人类将很快面临这一危机。据专家估计,人类常用的种矿产资源中,
种的耗竭期在年之内,种在年之内[]。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形势更为严峻,
全国多处主要矿区都进入晚期,而对资源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趋强烈。“十一五”发展规划中,
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资源再生产业是循环经济物质代谢形成闭环的唯一逆向物流产业,通过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把“吃老本”的线性经济,
改变为“吃利息”的循环经济,
是缓解因资源匮乏引发的发展瓶颈的唯一途径[]。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产业集群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竞争与创新以及带来外部经济性等优势,
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诸多国家发展区域经济时所倚重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国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但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制造业相关的动脉产业,而对于资源再生产业这一静脉产业,
能否也如动脉产业一样形成集群化发展?
目前在我国是否已经形成了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如何分布、如何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等等一系列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思路,应该首先从实证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弄清楚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否存在,
达到何种程度?因此,
本文拟通过定量辨识产业集群的方法,对各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情况做定量的衡量,并结合产业实际布局和特征,做出定性分析和验证,
从而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国资源再生产业是否存在集群,
为后续研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提供依据。
资源再生产业发展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老产业”。早在世纪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为解决当时国内的资源短缺问题,当时组建了万个遍及全国每个角落的回收点,
以“牙膏换牙皮”政策,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回收系统[]。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大量的回收点由于经营不力而相继消失。
进入本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臻完善和对资源需求的日趋强烈,原有回收公司和社会体系在调整中逐步找到各自的市场定位,
加工技术不断提高,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五”期间,我国回收的主要再生资源总量约为.亿,
年增长率在%以上,回收总值超过亿元,年增长率超过%[]。
“十一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继续保持不断增加趋势,-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情况如表所示,年再生资源国内回收总量已达到.万,同比增长了.%,回收总值达到.亿元,
同比增长了.%;与此同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和废船舶五个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量达到.万,
同比增长.%[]。
到年为止,全国资源再生产业共有企业多家,回收网点多个,
回收加工厂多家,整个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由再生资源回收流通、再生加工、设备制造、市场组织、科技开发、服务支撑、管理监督等不同角色企业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结构,产业链上企业分工明确,
并朝着逐步细化方向发展。但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目前资源再生产业的企业规模一般不大,
这主要是由于再生资源市场具有波动性大的特征,
企业为了避免市场波动性风险,不会扩大自己的规模;
但是,为了实现规模效应,
这些小规模企业往往选择在特定区域聚集,从而形成扎堆现象,即集群化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一些区域,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已经凸显,
从这些产业集群表现的特征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在市场机制驱动下,在全国已自发建立了许多区域性的集散地、交易市场和加工基地,
如湖南永兴被称为没有银矿的“银都”、广东贵屿被喻为“电子垃圾之都”、浙江台州被称为长三角的“铜铁矿”等等;其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规划和推动下,
通过建立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对从事再生资源加工处理的企业实施“圈区管理”模式,也是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的典型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第期征和重要载体,
目前由国家环保部批准建设的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已达个。
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
.辨识方法
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定量识别与判定形成了很多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从产业空间聚集程度来辨识产业集群,如产业集中度、区位商法、空间系数、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
可以在比较宏观的层次来判断一个区域或城市可能存在产业集群[];
其二是从企业间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来辨识产业集群,如投入产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适用于中观或微观层面统计数据充分的区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定量方法来辨识产业集群,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由于资源再生产业特性和统计数据难得,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资源再生产业空间的聚集程度在比较宏观的层面进行判断。
产业集中度(,简称)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的有关数值(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
其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某行业前家最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为产业中的第位企业的销售额、增加值、职工数等,为选取的排名前位企业数,
为行业内全部企业数。产业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指标,它能够从企业数目及其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
初步判断产业的集聚程度,因此本文先通过该指标判断资源再生产业是否集中在几个主要省份。区位商(,简称)是假定区域内某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如果高于同一产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并且大于当地的消费需求,因此该产业可以把多余的产品出口[]。其表达式为:
=∑=∑=
其中:表示某区域产业的从业人数;
表示整个国家或区域产业的从业人数。当>时,意味着给定区域产业供给能力大于本地区的需求能力,可以对外输出,
值越大,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存在产业集群现象;当=时,意味着给定地区产业恰好能够自给自足;
当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产业集中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产业规模角度出发,因此本文采用工业总产值进行计算,并选取=,即资源再生产业总产值排名前位的省份。区位商法的基本表达式采用从业人数指标进行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产业特征,也会选择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替换。
根据王芹()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实证研究结论,认为用工业产值方法计算的区位商比用从业人数可靠性更大,可信性更强[]。
同时考虑资源再生产业统计数据的完备程度,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指标来计算区位商。
资源再生产业与《国民经济分类标准》(/-)中的两位数产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相对应,
但该产业统计数据严重不足,从年才开始在各省年鉴中增加该产业的分类数据,因此本文数据源采用-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应统计数据,
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数据为产业内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数据。
.计算结果与分析
.。产业集中度计算产业集中度计算结果如表所示,年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初步集中,
而年和年集中度则明显增加,均超过%,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从集中的省份来看,
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位的省份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但是产业规模却明显在这些省份集中。尤其以广东、浙江、湖南三省最为突出,年三省资源再生产业工业总产值均超过百亿,远远高于其它省份,三省的工业总产值就已经占全国的.%,
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区位商值计算将计算得到的各省区位商值,按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序,得到我国各省资源再生产业区位商值分布表(见表)。
对于产业集群的辨识标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表中未列出的省份,其年鉴中未提供资源再生产业统计数据。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不易过于严格,否则可能不利于辨认潜在或初期的产业集群[]。因此,我们以-年三年中任意一年值大于为识别标准,
根据值的大小可以发现:湖南省资源再生产业集聚特征最明显,浙江和广东两省集聚程度也较高,而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步显现出产业集聚特征。
.。结果综合分析
综合比较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二者的结论完全吻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而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产业集群雏形。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定量辨识结论,按照主流产业集群理论,
从要素禀赋、地方需求、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和政府五个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构面,对出现明显产业集群现象的三省加以解析和确认。
广东和浙江两省资源再生产业集群是再生资源禀赋和地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再生产业链与矿产资源采选业的特征相似,
产业更多聚集在资源禀赋丰富的地域,
而从再生资源禀赋分布来看,
世界上%的再生资源都分布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时间比较短,再生资源禀赋比较低。
但是,由于资源再生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较高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其大量的再生资源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因此,以广东和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省份,
凭借其海运交通优势,
以进口再生资源为主,形成明显的再生资源禀赋优势。但是,具有同样再生资源禀赋优势的天津、江苏、山东、辽宁、广西等沿海省份,并没有像广东和浙江一样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
其根本原因是地方对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广东和浙江既是全国的经济大省,
也是全国的矿产资源匮乏大省,同时还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省,
在这种突出的需求矛盾主导下,两省借助再生资源禀赋优势,通过资源再生产业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申请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定点加工利用企业名单中,
浙江、广东两省的企业数共家,占全国总数的%,进口再生资源总量达到万,占全国进口总量的一半,
两省的资源再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占全国的%。
由此不难看出,广东和浙江两省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
湖南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并不像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那样具有明显的再生资源禀赋优势,地方对资源需求也并不紧张,
但是却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
其区位商值甚至远高于广东和浙江,表现非常抢眼,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归因于湖南拥有“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这个交易平台,交易成本优势明显,
是其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形成的强大动力。筹建于年的“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位于汨罗市新市镇团山村,最初是自发形成的废品交易市场,经过几年的不断规划和扩建,到年底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近、再生资源交易量超过万、交易额多亿元的全国三大再生资源市场之一。
随着市场规模效应的显现,交易成本优势使得产业分工细化,
产业链不断延伸,
围绕该市场聚集了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家,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年加工废铜万、废铝万、废不锈钢万、废塑料万[]。
其次,
在“中南再生资源大市场”的辐射作用下,湖南的地域交通优势凸显。湖南地处华中腹地,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
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交易平台,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回收网点多个,
基本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实现对国内再生资源的聚集,从而形成了再生资源禀赋的静态比较优势。再次,
政府扶持和引导功不可没。无论从硬件方面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筹建、“再生产业园区”规划和实施,还是“一所一会三公司”管理融资模式、服务咨询机构、信息平台等软环境建设,政府都通过积极的扶持和科学的引导,
促使湖南的资源再生产业向集群方向发展[]。
因此也可以判断出,湖南资源再生产业集群已形成。
对于识别出来的初步显现出产业集聚特征的省份,由于产业集群特征不明显,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剖析才能辨识,有待后续研究完成,但是从潜在的产业集群角度来看,这些省份对整个产业的布局还是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
结论与展望
辨识产业集群的方法很多且各有利弊,
虽然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只能反映集群产业在市场的集中程度和空间区域的聚集程度,不能反映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的实质关系,但是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我们仍然可以辨识出广东、浙江、湖南三省资源再生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群。
同时,在分析这三省产业集群成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广东、浙江模式与湖南模式具有明显不同,进一步深入剖析和比较这两种产业集群模式,
对其他省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段宁。物质代谢与循环经济[]。中国环境科学,,
():-。[。[]。,,():-。]
[]石万鹏,肖万钧,曲格平,
刘向群。中国资源再生产业必须融入国际“静脉大循环”[]。资源再生,,():-。[,,,
。’[]。,,
():-。]
[]。[]。,/,:-。
[]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我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经济经纬,,():。[。:’[]。,
,():。]
[]钱俊生,刘向群。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中国资源战略的一场革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
[]周宏春。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创刊号)中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年鉴[]。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贺灿飞,
潘峰华。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地理科学进展,,
():-。[,。:[]。,,
():-。][]左冰。旅游产业集群:形态、边界与运行机制――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
[]王芹。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今。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
[]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中国软科学,,():-。[,。[]。,
,():-。]
[]岳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岳阳市-年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湖南:岳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省略/。?=。[。-[/]。:,[--]。省略/。?=。]
[]王良健,
何琼峰,
文?。湖南省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
’
,,
(。,,,;
。,
,
,)
,。,
。,
。’.%,
,’.,
.,.。,
,,,
,。
。,
,
。。
,,。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政府行为;
世代交叠模型;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不仅是环境问题,
更是发展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自然资源约束尤其是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能源、环境和国际竞争等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因素也都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现阶段,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的双重任务。如何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杜绝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这样的要求下,
我国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具有硬性储量约束和高耗能、高污染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则要坚持向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在发展过程中,统筹兼顾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其开发和利用逐步同国际接轨。随着开采和利用技术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亦不断完善。
同时,政府调节机制日益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管理办法》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勘查开采管理暂行办法》等来规范各经济主体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行为。这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政府长期占主导地位,且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因而要想实现自然资源的跨期最优配置,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在既定储量等约束条件下的合理开发,政府行为是关键,
尤其是拥有所有权的地方政府。然而,近年来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激励的双重驱动下,地方政府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而这种发展方式在客观上加剧了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局面。尤其是在缺乏对现任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的情况下,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在代际之间形成了较强的负外部性,
导致其跨期配置不合理。尽管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储量相对丰富,
虽然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原油占%、天然气仅占%,
但我国人均煤炭、原油和天然气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球人均的%、%和%,剩余可采总量约占世界剩余可采总量的%,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如果不能实现资源跨期最优配置,仍以当前的过度开发模式开发资源,
那么我国将很快面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猎人笔记读后感的局面。
从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模式及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来看,短期内地方政府推动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其消极作用会日益凸显。
不可再生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会造成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日益失衡和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规范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对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意义重大。政府行为的约束限制以及在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上的失灵实际上反映的是代际公平问题,而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性和有限的数量使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配置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如何在不可再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规范政府行为、实现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代际公平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阶段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模式。而研究政府行为与现阶段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模式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在涉及不可再生资源跨期最优配置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尤其是对代际公平问题的研究,由提出的世代交叠模型(,
)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基于模型,国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首次在世代交叠模型中引入自然资源,并进行了竞争均衡的分析。
和[]利用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财产在代际间的分配问题。世纪年代初,[-]把模型扩充到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生产和投资的经济系统中,
他指出为了极大化社会福利一般要求风险规避的资源转移者。[]、和[]研究认为,
资源代际外部性内部化不一定能实现代际平等,并指出即使当代人关心下一代,利己主义导致的资源转移也不能实现福利最大化。然而,国内研究大多与上述研究结论相反,
洪树林和邵宜航[]在模型中考虑了资本生产带来的环境外部性,指出政府征收的环境税以及消费税和一次性转移可以达到社会最优。
宋冬林和赵新骆驼祥子读后感500宇[]等将资源税引入到改进的模型中,得出了对家庭进行补贴可以达到约束资源消费目的的结论。
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模型研究资源配置提供了有效借鉴,但研究者更多关注资源配置中的个体均衡,而对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较少。在政府行为研究中,
和[]提出,政府可采用社会贴现率来实现不同代际间的资源公平配置。
[]认为,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公平对待每一代,
实现不同代际间的公平。在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中,
宋敏和田贵良[]将模型应用于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代际配置管理中,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和决策类型,
并指出政府在资源代际配置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决策选择。
徐晓亮[]通过对模型中资源税影响因素分析,
认为政府进行适当的资源税改革会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最终影响政府决策行为。
综上所述,
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代际之间的资源跨期配置问题已经比较成熟,并且部分学者也已开始对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然而,
以往的研究往往将政府当作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较少利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政府行为,这是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本文以代际公平理论为基础,运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对影响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讨论,对中央政府现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政策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
三、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一)代际公平的基本理论
代际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不可再生资源利用、利益实现与生存发展等方面的权利均等。这要求当代人在发展过程中,须给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环境与自然资源。
[]认为,
代际公平应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即选择原则、质量原则以及接触和使用原则。代际公平在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且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要想达到代际公平,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的跨期配置。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离不开有限范围内生态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代际之间的公平性。
(二)模型介绍
基本假设
()离散时间的假定同一般世代交叠模型。
()不可再生资源代际配置的主体为地方政府。在当前政府考核体系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将满足本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第一目标,
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就成为第二目标。
考虑技术进步条件下,
政府两个阶段资源开发选择有如下三种情况:
情况一:当θ
情况二:当θ>时,即当政府进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相对风险规避倾向较大时,即政府对任期内两个阶段的资源开发具有强有力偏好时,政府倾向于任期第一阶段过度开发资源,致使大量资源在较低的利用率下低效开发,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情况三:当θ=或无限接近于时,即当政府进行资源开发的相对风险规避倾向适中时,技术进步因素对政府进行资源开发的决策影响不显著,
政府的开发阶段偏好与无关,其开发偏好将受其它随机因素影响。
模型结果分析
由实际情况可知,将不断增加,即资源开发技术将不断提高。因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
矿山设备、钻探设备及人力技术等将不断改进和创新,
管道铺设、年产能力和转化能力等将不断改善和优化。
而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我国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上文可知,
如果
情况一:当θ>,/
情况二:当
通过比较情况一和情况二可以得出:如何有效降低θ,即约束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是解决我国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的关键。在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型阶段,θ较高,
即θ>。按照上文分析,当θ>时,政府对资源开发具有强有力的偏好,
倾向于任期第一阶段进行过度开发。
究其原因,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及官员政绩考核制度有关。
第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依赖要素驱动是资源过度开发的首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此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且正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性的制约。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快速增长,
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
高耗能、高资源利用产业发展迅速,企业的创新能力、新技术利用率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特征。国内外经济增长形势和条件固化了我国的传统增长模式,
使资源性产品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对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现象持续存在。
第二,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不合理也是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原因。从要素供给来讲,
不可再生资源是产品生产的基础性原料,在产品生产体系中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是生产和制造的基础性资源。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偏低,
市场需求导向不足,
供求与价格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传导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难以起到激励或约束相关经济主体节约使用资源的作用。
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导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资源性产品的消耗偏高,资源利用和开发效率低,带来资源过度开发和低效率使用。
第三,不恰当的政绩考核体制是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
在我国以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为了政绩而一味追求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施政急功近利,只要能够带来的快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就会想尽办法对资源进行尽快开发、提前开发。
的确,
开发资源对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地方政府不仅热衷于资源开发,
有时甚至是不惜成本、不顾环保、不计民生。
这种资源开发模式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长远规划,这样不仅影响了下一届政府公平利用资源的机会,而且破坏了经济秩序,进而危害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受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而且同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相对缓慢有关,更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的改革滞后直接相关。
四、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的中央政府作用
针对地方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盲目过度开发造成的代际外部性,我们需要考虑借助中央政府的力量对地方政府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矫正、规范和引导,从而实现不可再生资源代际配置的公平。当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针对代际外部性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种:税收调节、限额制度调节资源总量调节。
这些政策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并优化了地方政府的资源开发行为。从短期来讲,应支持并且提倡以上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
作为中央政府,
应从全局与长远角度出发,
激励地方政府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中央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进行分析有助于改进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模式,
不断完善规范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政策体系。
(一)中央政府调节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政策路径
第一,
税收调节。以调节资源开发、促进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为目的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和燃油税。目前,中央政府针对自然资源流量征收资源税,
力图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的价格让人们认识到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性,以求达到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目的。然而,现行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
征收的范围较窄,征税额偏低,
与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状况不匹配,对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有限。
而燃油税的征收还处于讨论阶段。
第二,限额制度调节。中央政府对地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实施限额制度,
主要是为了避免地方的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促使国家出台了多项限额制度,如土地农转非制度、稀有金属开发制度等。限额制度要求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地区对某一种资源的资源开发量不能超过一个限制额度。这一限额通常可以使资源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可利用水平或一个较低的减少速度,从而实现某一不可再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与长期利用。
第三,
资源总量调节。总量控制是中央政府进行资源调节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现有政策来看,中央政府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调节与控制,特别是对总量的控制,可以有效约束过度开发现象,
稳定资源供给,弥补资源市场失灵,促进各地区自然资源的均衡开发与经济的稳定良好运行。
(二)中央政府政策影响的模型分析
(三)中央政府政策效应及改善
第一,资源税征收的成本压力。
资源产业由于其投资时间周期较长、行业规模较大、市场准入要求较高,目前属于垄断性较高行业。这种垄断易造成企业的税负转移,提高成本价格,
中央政府的资源税征收的当期收效因而很容易受到影响。但资源产业,尤其是开采或耗能企业属于产业链的上游,它的成本提高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增加其产业链下游厂商压力,
从而引发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不良后果。因此,资源税的征收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限额制度的不合理性。
尽管限额制度是为了杜绝和防止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而出台的规范措施,但从其本质上来看,这些制度并没有完全杜绝超限额问题的发生。
主要原因在于限额制度制定的准确性受到现实情况的挑战,且限额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大。短期内,中央政府的限额制度可能是准确的,也能做到良好的执行,
但长期内,不可再生资源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因此,无法做到限制资源的过度开采这一目标。
第三,
不可再生资源总量调节的长期适应性差。通过总量调节可能会使得各区域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得到一定缓解,利用水平有所提高,促进区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格局的形成和优化。
但总量调节尚未考虑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波动以及市场体制本身规律。
从长期发展来看,总量调节政策应做适当的调整。
五、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有很大影响。中央政府主要通过征收资源税、出台限额制度和资源总量调节这三种主要政策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进行约束,
但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短期内的限制效果明显,而对长期的开采过程而言,其约束基本失效。
政府行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限制主要依靠地方政府。
因此,
要想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就必须不断约束并优化地方政府不可再生资源开发行为,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改革,
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突破不可再生资源瓶颈的制约。
第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使经济增长由物质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将降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减少物质资源类的投入。通过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减少对物质要素投入的依赖,
进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加快低碳工业发展,坚持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注重开发资源的同时应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
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
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
第二,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理顺价格关系。
完善不可再生资源定价,建立能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并有效发挥市场和价格作用。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殊性,对资源消耗过多的生产、生活活动要进行限制和惩罚。对资源品的定价可适用“价格歧视理论”,即根据不可再生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制定不同价格,
获取难度越大,价格相应越高。
第三,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
财权与事权不对等是地方政府热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关键原因,因此,约束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
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相顺应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应遵循财政分权基本原理,以事权明晰化、下级政府优先和效率为原则,不断提高财政体制安排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通过对各级政府财政行为的共同约束,
形成各级政府稳定的收入和支出预期。
完善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要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从以为主转向以民生和环境保护为主,从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转移到公共服务提供上来。
从考核内容上来考虑,
要既突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又突出考核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洪树林,邵宜航世代交叠模型中的环境政策分析[]南方经济,,
():-
[]宋冬林,赵新宇引入资源税的世代交叠模型及其改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
-
[],[],,():-
[]宋敏,田贵良沿海港口岸线资源代际配置中政府行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
[]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经济行为和政府决策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本文主要应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过程,识别山东省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资源投入,
高污染排放”的特征。
一、分析方法
(一)应用分析框架
本文以“欧盟统计局”年出版的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方法指导(-,
确立的框架为基础,并根据山东省的具体情况以及区域物质流分析特点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下文将对山东省经济总的输入、消耗与输出进行分析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输入过程用“直接物质输入量”来描述。投入到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且具有经济价值的一次资源的总和被称为直接物质输入量。
具体包括本地采掘量和进口量两部分。国际常用总物质需求描述总的物质流通量,总物质需求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和隐流的加和。本文研究直接物质输入量,不用总物质需求表示。
这是因为按照欧盟的统计方法,隐流的计算量是用直接物质输入量乘以隐流系数而得到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资源的特点等因素都影响隐流系数的大小,
因此隐流系数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是有差别的。
由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是发展变化的,同一地区的隐流系数也是一个动态值,
不断发生变化。山东省现有的数据无法精确计算出山东省的隐流系数。如果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隐流系数来替代,会使最后的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结果,
我们知道直接物质输入量与总物质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用直接物质输入量取代总物质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质流动的规模、强度、效率。
本文在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中选取直接物质投入量()、物质生产力作为分析指标,
同时增加了物质消耗强度作为新指标。因为本文的研究侧重于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领域,笔者对隐藏流和净存量等部分指标不予考虑。
(二)应用分析边界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研究方法指导,
本地开采分为生物量、化石燃料、金属矿物、工业非金属矿物、建筑非金属矿物五种类型。中间消耗、进口和出口,
除本地开采的种类型外还包括半成品及制成品,共种类型。污染排放分为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种类型。
山东省物质流分析系统的活动范围,
既包括整个生产活动(一、二、三次产业),
也包括人的各种消费活动。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
原则上按-年。物理边界按山东省域考虑。
(三)分析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本文选择的时间范围为-年,
分析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需要进行部分筛选和处理:
。生物量包括农作物、林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在实际计算中,
以农产品为饲料的水产品和畜产品会产生重复计算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这类产品不计入物质输入中。
。我国现阶段没有的统计,
而这类物质构成了建筑非金属矿物的主要内容。本文暂以石灰岩生产的水泥产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表土移动(主要包括房屋、交通及水利设施等的工程挖方量)来代替粘土、砂和各种石料的开采量。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难点在于物质进出口数据,鉴于进出口数据的难以获得性,
本文在此暂不计算进出口量。
。由于我国尚无单位面积房屋和单位长度道路建设挖方量的数据,暂采用荷兰的计算标准作为近似值。
二、结果与讨论
(一)直接物质输入量
按照上述个物质类型的划分,将逐年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进行加和,
即可得到该年直接物质输入的数值。计算结果如表。
直接物质输入量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系统动用自然界物质量的指标,由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的直接物质输入量总体在上升,
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山东省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资源的使用为代价的。
从直接物质输入量的构成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建筑非金属用量,这里主要计算的是基础建设的挖方量,
包括交通、房屋、水利等建设工程的挖方量。如年,直接物质输入量的%为基础设施建筑挖方量。由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建筑非金属用矿石用量最大,
年建筑非金属用矿石输入量占年度直接物质输入量的.%。第二大贡献者是原油、原煤等化石燃料,年该年物质输入量占了年度直接物质输入量的.%,其中原煤的消耗量占了%。从时间序列上看,
各物质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建筑非金属从年的.%上升到了年的.%,金属矿物从.%上升到了.%,化石燃料从.%上升到了.%,而生物量从年的.%逐步下降到.%,
工业非金属从.%下降到.%。
(二)物质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即每投入一吨物质量所创造的,按当年的价格计算。
表是山东省-年的物质生产力。
统计结果表明,山东省物质生产力年为一谷值,
达到.元/吨,其后物质生产力呈上升趋势,
年为最高值,为.元/吨,
说明年到年,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低于物质消耗增长速度,资源利用率偏低。从年开始,
这一情况有所改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高于物质消耗增长速度,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
(三)物质消耗强度
物质消耗强度即人均物质消耗量。表显示,
山东省年的物质消耗强度为.吨/人,年这一指标上升到.吨/人,
增长了.倍,
年增长率为.%,
增长速度比较快。相比天津市物质消耗强度年增长了.倍,
可以看出山东省快速的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资源消耗量和环境破坏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还有加大的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行了分析。
由于统计资料不完备,本文计算出的直接物质输入量只是山东经济系统物质消耗量的一个低估计值。
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资源投入量很高,山东经济目前依然是“资源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阻碍了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优先、再利用、再循环为操作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属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改变山东省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鉴于以上情况,
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总投入量,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科技上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配合。
发展新能源直接减排,发展洁净煤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智能电网,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
(二)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产业体系。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
(三)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建立以供销系统或其他流通企业为主体的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同时形成回收、加工、再生产可再生资源的生产链,充分挖掘和利用可再生资源,以达到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源头控制,
科学调整原料结构,积极利用再生资源,
加大技术创新,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
(五)进一步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立法、管理和规划,加强立法执法工作,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逐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规规章,适时制订促进报废汽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建筑废弃物、包装废弃物资源化的法规。
参考文献:
[]。----[]。,。
[]刘伟,
鞠美庭,
于敬磊,李智。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年第卷期
[]陈效逑,
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年第卷第期。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长期以来,为了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以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农产品的高产出,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
更导致农业资源浪费,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成为现阶段人们所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现阶段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所谓农业资源是指农业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而社会经济资源则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济活动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能量效率分析法和因子)能量评价模型等[],
其中比值分析法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它通过资源消耗系数来评价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系数就是农业资源效率的倒数,
即单位农产品对资源的消耗量或占有量[]。农业资源消耗系数越高,表明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
反之亦然。
沈阳市农业资源效率分析
.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由耕地资源消耗系数的大小来反映,考虑到复种指数,农产品多样性等因素,
现把耕地资源消耗系数计算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作物产量的比值(即单产的倒数),
以便更准确的衡量农业生产效率,其中农作物产量包括粮豆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麻类、甜菜、烟叶、蔬菜和瓜果,
沈阳市~年耕地资源消耗系数如表所示。沈阳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
年全市耕地面积降到历史低谷,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近.万[],
这主要是由生态退耕所致。
年,中央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做出适宜的调整后,沈阳市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同时农作物产量也不断提高。
除年外,沈阳市耕地消耗系数呈现下降趋势,由生产农产品需要.的耕地下降到.,说明沈阳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单位农产品消耗的耕地资源明显降低。
.化肥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化肥因素的作用在整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中的贡献率高达%[]。
沈阳市近年来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化肥施用量也随之逐渐上升(如表)。
尽管不同种类化肥消耗呈现出波动趋势,但化肥总量的消耗一直明显增加。
从表中看出,氮肥、磷肥、钾肥的消耗系数都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再升高的趋势,
而复合肥的消耗系数在年有一定程度降低后,一直呈现出升高趋势,这说明不同种类化肥利用效率有所降低。为了更准确的判断各种化肥资源利用效率,现对农作物单产与单位耕地不同种类化肥施用量进行相关分析,
如图~所示(年数据除外,.=.,.=.;=)。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不考虑年的情况,沈阳市~年每公顷耕地氮肥、磷肥的投入量与农作物单产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单产的提高并未伴随着氮肥、磷肥投入量的增加,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能存在着氮肥、磷肥施用不合理的情况,
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浪费。
在该研究中单位耕地钾肥投入与农产品单产显著相关,
复合肥投入与其极显著相关,说明近年来沈阳农业单产的提高与化肥资源尤其是钾肥和复合肥投入量的增加有着密切关系。但其农业消耗系数的增加说明产量增加的幅度低于资源投入量增加的幅度,因此如何以更低的化肥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单产的提高是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重点。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试验主要是以资源的投入量来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其水资源消耗系数为沈阳市农业灌溉用水量与农产品总产量比值的倒数。其水资源消耗情况见表。从表可以看出,
~年灌溉水量波动性较大,水资源利用系数变化也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灌溉用水量受降水情况变化影响较大。从年到年农产品产量提高幅度较大,
水资源的消耗系数却相对增加,因此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一定程度降低。
.其它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的计算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现按照农业资源消耗系数的方法进一步计算了农业生产中其它资源的消耗系数,其中包括农药、农膜、柴油、电力种资源。沈阳市~年除电力外,
农药、农膜、柴油消耗量都显著提高,
其消耗系数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在农产品产量显著提高的同时,此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却在降低。从表可以看出,沈阳市农业用电量有一定程度降低,
尽管年表现出大幅增加,但还是明显低于世纪初期水平,同时电力消耗系数的波动也较为明显,
但总体有所下降,可见农业电力资源利用率在不断提高。
结论与讨论
.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年沈阳市耕地资源消耗系数降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年随着播种面积的减少,农产品产量大幅降低,由此可见土地才是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
以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要实现大幅提高单产还有一定困难,只有合理保护耕地资源,不断完善土地使用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粮食产量的健康平稳发展。
农业用水量受降水环境影响较大,沈阳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在全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下,
还应不断发展引渠灌溉、滴灌渗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同时提高农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年沈阳市电力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减少了电力损耗,
为城市发展节约了大量能源,
未来农业的发展也应在保证不影响农业产量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农业电力的利用效率。
.发展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
化肥投入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方面,
沈阳市年间化肥投入总量不断提高,不同种类化肥利用效率有所下降,尽管农产品单产提高与化肥施用量,尤其是钾肥、复合肥的施用量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以化肥投入量的增加来提高单产并不是一项科学的农业技术,
不仅影响农产品品质,更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环境的污染,因此还应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投入的使用状况进一步规范,
以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关键词: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分析;矿产资源
引言
我国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矿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和提升息息相关,
为了协调城市建设和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力争促进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矿产资源开发需求提升,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再加上大部分人缺乏资源保护意识,因此导致严重的浪费现象,
矿产资源利用率得不到很好提升。
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制约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还会为矿产企业造成利益损失。如何加强矿业发展现代化管理,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亟待研究落实。
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相对国外研究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但却也小有成就,
逐渐迈上发展正轨。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后,明确矿产资源分布特点,
以便为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战略信息。这不仅是支持我国经济规划政策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整体框架搭建的有效手段,对非持续和强弱持续经济发展态势精细划分。
此外,部分专家进一步探究后得知,矿产企业的经营指标、内部结构,
以及设置原则等,都与矿业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筛选方法和指标要注意同时进行,
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深度分析地区性矿业经济发展,能够印证经济、人文社会和自然三个层次,
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要素,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价值。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矿产开采勘测力度,尽快建立起循环型矿业发展模式,推动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升华。总体看来,
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配比上,
而专门针对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转型工作被搁置。再加上现阶段,我国重点研究目标放在了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导致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严重落后。
[]这样一来,
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难度在不断加大,矿区研究过分挤占整体战略部署发展范围,导致这一部分研究工作失去精准性。
所以在实际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人与社会、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
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
对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研究,
有很多方法,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书籍、实地考察等途径,收集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反馈。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学术知识支撑,以及政府制度和金融市场共同参与,进行深刻全面的分析。
矿产企业管理层人员要具备高度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积极自主的完善矿产资源开发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并且,应及时发现政府统筹管理过程中的不足,
针对性进行补充纠正,从而打造一个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研究人员务必亲自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
熟练掌握一手资料,便于日后的深入分析。
结合国内外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探寻更先进的发展理念,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拓宽思维和视野,
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综述基础。其次,为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真实可靠性,实地调查必不可少,
可以为专题研究报告提供关键依据,包括数据信息,研究背景以及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等方面内容。
[]还能指导地方政府完善管理机制,
避免更多隐患问题的发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价值。
接下来,对研究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用真实数据对地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矿产资源市场精准化,
拓宽地方经济发展前景。此外,定量分析可以帮助政府优化管理环境,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为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加强真实性证明。最后,与定量分析不同的是定性分析法,能够更好的诠释研究对象,
总结研究文献基础,制定全新的发展研究概念。
[]方便地方政府制定完善的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方案,也因此更具完整系统性和科学合理性。
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矿产资源是附在地表或地壳上的物质,经过自然地质作用所形成的,主要包括的液态、固态和气态,
具有很大经济价值。如果依据矿产资源的用途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原料和能源两种矿产。
[]其中,原料矿产又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涵盖铁、铬、锰等黑色金属矿产,以及钢、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而石棉和云母等建筑材料,磷和硫铁矿等化工原料,白云石和心灰石等其他材料,
都隶属于非金属矿产。
能源矿产中主要包括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常见能源。并且这些矿产资源具备以下特点:
.供给不足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
总量可观,但是人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实际人均占有量远远不足。
如果按照矿产总量算,我国矿产资源价值可以挤进世界前三,但是如果按照人均占有量算的话,只能勉强排到%,因此这么算下来我国矿产资源具有明显的供给不足问题。
.产出天然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就是天然,因此铝、锌、铜等矿产都会含有一定伴生元素,单一矿产较少。
[]此外,
像是稀土、钨、锡等小金属占比较大,而最常用的铝、铜、铅等大金属矿产相对稀缺,属于我国稀有矿产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导致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对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具有很直接的影响。
.效用基础
矿产资源与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生产建设活动中最核心的动力所在,
即便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但所有生产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矿产资源而独立运作。作为基础效用,矿产资源我们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分布广泛矿产资源的形成,需要得非常严格的地质条件,
因此不同地域分布的特色矿产资源也有所差异,分布范围很广。但是各省市之间不均衡现象也很明显,像铜矿资源一般产自西北地区和赣东北地区,
铅矿和锌矿资源主要产自西部和华南地区,铝矿资源通常集中在河南、山西、贵州和广西等地。稀土主要分布在江西、内蒙和四川等地,锡锑都产自云南和湖南等地。
矿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矿产资源后续储备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生产建设也在不断扩充规模,直接导致矿产资源消耗过度,
后续储备量明显跟不上消耗需求。再加上新开采的矿产资源无法满足全年使用量,所以无法储备多余矿产资源,导致整个矿产资源市场出现储备不足的情况,
矿业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矿产企业发展趋势下,矿产资源对实际生活贡献价值就会下降,经过调查统计分析,我国生产建设中所需的四十五种矿产,
已经有十余种开始欠缺,
无法充分满足国家建设需求,
到年预估只能保证六种供应生产建设活动。
[]
.乱采滥挖导致地质恶化
正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生产建设活动,对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加快,
再加上部分企业为了创造更高经济效益,所以开始不节制的乱采滥挖。
久而久之,导致我国很多区域地质开始恶化,不仅增了塌陷风险,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地震,还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破坏生态环境和稳固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基本利益,甚至是威胁人类生命,要想加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就要解决这一问题。
.矿产资源被严重浪费
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回收率却很低。根据实践调查显示,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采选回收率远远低于%,
开发所需资金损失却超过亿元,矿产资源被严重浪费。而且,我国伴生资源的利用率在逐渐缩水,
开采率只占到三分之一,
再加上矿产资源受到“三废”排放超标的影响,利用率也在不断降低。
这些因既会造成矿产资源整体浪费,还会制约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背离矿业预期发展目标。
.矿业经济发展管理混乱
结合我国现阶段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情况,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不仅缺乏一定管理意识,而且难以及时更新完善矿产资源信息,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
[]再加上矿业经济发展趋势,没有得到专业的分析预测,明确性的宏观把控,
因此导致很大有效信息失去价值,非法开采矿产资源和发证现象比比皆是。此外,
大部分矿产资源开采人员,文化水平都集中在中小学,
技能全靠长年累月的积累摸索,严重缺乏理论知识做支撑,导致矿业经济发展管理水平受到直接限制,
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日常监管力度不到位
地方政府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安全的重要保障,既享有经济发展规划建议权,
也有监督执法,
确保矿产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旦监察部门发现矿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问题,
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应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并向上级详细禀报。
再或者矿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没有自觉配合监察部门工作,不服从相关处罚,
从而增加矿产开采的安全问题风险,也要及时上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企业巨不接受监察部门的执法权利,致使监管工作失去有效性,缺乏强行执法的态度,
不能彻底根除影响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毒瘤。此外,
矿产企业监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经费也严重不足,
因此导致监管力量不到位,无法全面发挥监管部门的工作价值。而且,
在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长效机制还不能完善健全,
法律约束力度和整体把控能力不足。不追求永恒利益基础,
也要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矿产资源开和土地使用关系从而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强
我国矿业经济发展经营过程中,严重缺乏坚定不移实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才会出现盲目跟从经济效应,突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
保护区域环境。[]如果政府没有加强自身环保意识,首先是无法完成政府自身的职能,
导致矿业经济发展活动得不到正确指导,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因此将矿产资源开采至于重度污染的工业环境中,
矿业经济发展无法顺利转型。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政府和人们共同强化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遵循其中规则,
才能有效加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
.矿业经济发展中结构不合理
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伴生矿产的合理使用率,一方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的继续恶化,
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另一方面还能够推动矿业经济的稳定提升。为此,
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手段,会直接造成环境生态污染,甚至破坏正常的矿业经济发展结构。
[]我国工业加工方式,多以开采挖掘为主,矿业经济占比更是高达%,原生矿物质无法进行良好的加工,
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持。从而导致我国制造业、电力和建材业等产业链很短,矿产资源利用率得不到有效提升。轻工业和工业发展规模小,
进度慢,
所以产品也就相对低级,产品价值不高,无法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开展矿业循环经济
顾名思义,
循环经济也就是利用生态环境发展规律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矿业经济发展能够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高效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以矿产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为核心,
循环利用为指导观念,尽快落实低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矿产资源再生产模式。
[]最大程度上确保用最小的环境代价,
换取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利益更深入推进,打造生态环境建设与矿业经济发展的供应模式。争取将矿业经济活动转变为,矿产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循环再利用的模式,确保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做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资源的合理使用,又能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
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以及理论概念支持。
此外,
实现矿业循环经济,
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局面,
减少矿产资源利用的负面影响,为国民经济的提高奠定夯实基础。
.寻找开发新型能源
毕竟大部分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面对资源的逐渐枯竭,要想稳定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
寻找开发可代替的新型能源势在必行。矿业单位和研发部门,可以借助新技术和工艺,不断加强对新能源的勘测,以及对矿物质组成的深入研究,
尽可能研发出新的发展能源,为我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特别是一些风能和水能等资源,
能够在大自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后再回馈给生态环境,
进而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合适的金融机制
利用金融机制,
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加以风险保护,能够充分发挥金融机制对矿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像是并购和资产重组等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促使其协调发展。
同时,
能够加快股票和债券等金融体制在运作中的进一步改革,强化矿业经济活动对市场风险变化的灵活应对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相关人员做好预测,并制定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强对实际经济运转情况的监督,确保矿业经济安全稳定的持续提高。
.健全执法监管体系
针对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上报,然后采取对应有效措施加以改善,是健全执法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各部门之间务必加强配合。首先,
创建矿产资源综合监管系统,尽快完成矿业经济机制建设,争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便充分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
完善监管制度和流程,确保得到的信息和数据真实可靠,日常监管和后期督察需要联合执法,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结束语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循环经济是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面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主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
以更多地节约使用资源,并不断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的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通过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及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
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资本,因而,就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否会失去其使用的价值呢?
一、自然资源与生产函数的长期化
在传统的经济学原理中,生产是指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其中,
投入一般也被称为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它们一般被划分为了四类: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资本则分为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
企业家才能则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企业的才能。
土地则指除了包括土地本身外,还应该包括一切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江河湖海、矿藏等。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即生产函数用=(、、、)表示。在短期内,也就是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投入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这个短期中,
生产资源的有效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产函数要求,
在一定的投入条件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当然,如果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投入增加会引起产出的增加。这并不是说传统经济学会主要强调多投入带来多产出,
而是要强调生产资源的有效使用、投入的最大化被利用。
而这在当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在分析投入时,更多的是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看作生产函数的外生变量,
是独立存在于生产过程之外的。
这样的分析容易使我们将生产过程、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大自然割裂开来。而二者的割裂会使得生产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生产的过程和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效率,而对于生产行为产生的对资源的影响考虑不多。这主要在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更多地侧重于短期生产过程的分析。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在过去的实际经济活动中,
绝大多数的生产者都不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关注生产过程之外的东西,而对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就更不会关注和分析了。
因为,只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生产过程中已经获得的资源的最优使用问题上,
才能真正对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发生作用,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理性的。而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
为了经济发展等问题,也自然地更为关注所有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经济性,对企业生产过程结束后,有可能产生的诸如资源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问题等,关注度也不会很高。
这是因为环境保护等问题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绩效没有太大的贡献。
事实上,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都不可能长期地脱离自然环境而进行下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相适应、相依存、相制约。如果人类进行的生产等经济活动只是一味地、简单地向大自然不断地索取,那么,自然生态就会不再平衡,
人类的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化就难以实现。因此,人类只有在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同时,
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才会长期进行下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
这显然不是单个企业所愿意考虑的。企业只有将长远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才会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对大自然和环境进行反哺。
由此可见,
循环经济的自然资源的价值理念要求对传统经济学生产函数做一个长期化的补充说明和肯定,而不是简单地将经济学原理予以否定。
二、环境成本与经济人假定的不变性
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假定前提之一就是将理论分析的人看作“理性”人,即将厂商和消费者看作是经济人。也就是说,
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每一个单个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本身就会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亚当·斯密,
)。
这样的分析结论,是以经济社会在对已经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一旦出现了社会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情况,政府就应该作为一个经济主体进入市场,
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对单个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影响和引导(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此来提高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的水平。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更多地探讨如何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数量。
这是因为,这时的供给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显得不足,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能够消费的商品数量。
此时重视对于生产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的学者探讨财富和商品如何增加,人们更为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发挥和使用的资源投入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产品不断丰富,
丰富的商品需要出路,因此,消费者需求什么、为什么需求等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消费者在消费各种不同的商品时,只是根据不同的商品价格和自己所拥有的收入考虑消费不同的商品种类和数量,
来实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被使用,人们消费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地丰富,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开始成为人们消费的组成部分。
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水平的问题。优美和谐的环境成为了影响消费者效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舒适和安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
从上面经济发展过程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循环经济概念的被提出,是生产不断发展的一个新的必要的阶段而已,
只是在生产过程被充分发展后才会被提出和被关注,是生产过程的一个延长。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世纪年代,
已有学者注意到人类生产等经济活动可能带来的问题时,不被大多数的国家和政府所接纳,而在世纪,可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人们所关注和重视这样的一个事实。
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
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目标产出或用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最大的产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企业生产同样的商品所需要的资源总体上看是越来越少。单个企业在生产中只会考虑生产成本的最小化,
而不会考虑社会成本或环境成本的最小化。因为如果不需要企业负担的成本,
它是不会考虑的。因而环境的破坏更多地与政府行为有关、与政府政策有关。只有当环境成本由企业负担时,企业才会考虑生产中解决环境的问题。
而政府一旦通过相应的政策将环境成本由企业负担时,企业仍然会将这一成本考虑在生产中。所以,随着环境问题的严峻和政
府相关政策的实施,企业负担的成本会增加,
这样企业会不断地寻找成本最小的方法。从整个社会看,仍然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只是企业现在的成本中既要考虑解决其生产过程原来要考虑的成本,还要考虑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问题。
由此可见,
环境成本只是增大了需要解决的成本内容和范围而已,而对于经济人的假定并没有否定。
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居民在消费过程中都必须贯彻所谓“”原则。也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
所谓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过程的开始投入期,企业必须考虑到控制生产资源的投放量。这是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因为只有企业在进行资源投入前,就考虑到资源的使用量问题,才可能在生产过程的结束阶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样的安排应被看作是一种“事前”的方式。
这种事先的方式,实际上要求企业为本企业的长期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的前提下,节约生产资源的使用。
而这恰恰是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所必须考虑的。不过,就现实看,
如果企业这样做,会在短期内加大企业的成本投入。因为,
如果要减少企业的资源投入,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使用资源的效率,而这需要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企业一方面要保证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又要用更高的技术水平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这显然不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
短期内企业是不会将资源的效率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而只有当企业将长期发展作为策略时,才会将资源效率带来的成本降低考虑进去。由此可见,减量化的原则一定是企业有长远发展的时候才会考虑的。
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努力地提高产品的潜在使用频率和利用效率。实际上商品的使用频率主要是由消费者来完成和实现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商品时,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改进。
再利用原则体现在消费阶段,而非生产阶段,
但要求生产过程中就存在。
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产品的潜在使用效率的开发上,而这样的工作在短期内,
仍有成本过高的问题,
显然也是企业在短期内不予考虑的。
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已经完成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效用的商品,即以往被称为“废品”或“垃圾”的物品如何变成可以再利用的再生资源,并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原则。
当这些所谓的“废品”或“垃圾”的物品作为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源进入又一个生产过程时,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生产过程的开始而已。在这个新的环节中,
利用这样再生资源的企业同样是考虑了这一资源的成本后进行的决策,是个新的生产过程,是企业考虑一定的投入能带来最大的产出后做出的决定。在这个新的生产过程中,已有的生产函数仍然起非常大的作用,
企业也仍然要考虑成本和利润的问题。
而消费者在消费使用这些用再生资源生产出的产品的时候,同样还是根据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来考虑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各界现在对环境资源的探索和认识,
或者说,所谓循环经济分析的深入,只能是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内容与范围的充实和补充,是在新的时期,
伴随生产过程对资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而产生的,是生产过程的长期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有色金属企业盈利
一、循环经济内涵分析
(一)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工业化运动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其特性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型的反馈式流程,其构造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
(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参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进行的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三)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在生产、消费和污染防治活动中,
通过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
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污染负荷,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要求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
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年再生铜、再生铝及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和%。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进入了产业化应用阶段,赤泥回收铁、铝电解槽废内衬回收、镁渣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一)主要内容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
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尾矿及冶炼渣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主要任务
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铜、铅、锌等冶炼企业原料中各种有价元素的回收,
冶炼渣综合利用,
以及冶炼余热利用。
完善废旧铜酸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将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利用纳入矿铅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金属污染。支持改扩建形成一批锌、钴、镍、锡、锑、锗、铟、贵金属等回收利用及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依托内蒙古等高铝煤炭资源,
有序推进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重点工程
支持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改扩建形成一批利用废渣回收有价金属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在氧化铝产区建设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按照国家统一规则要求,在内蒙古、山西等高铝煤炭资源丰富地区,
依托有技术基础和实力的骨干企业建设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改扩建形成若干规模化再生铜和再生铝等示范工程。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案例分析
据调查,某有色金属企业是以采选冶炼铜矿为主体的有色金属联合企业,
近几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生产成本高企,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该企业盈利空间主要来源于自有资源采选环节,冶炼环节经营持平或微利。该企业现拥有铜、金、银、硫、镁、铁、钼、硒、镍、铅、锑、铂、钯、铋、钌、铼、碲、钴等有价资源。
其中铜、金、银、硫、铁、钼、硒、镍资源已开发形成产品。
“十二五”期间将开发镁、钴资源。近几年,
该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已开发出粗硒、粗硫酸镍、铁精矿、钼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据统计,
-年,
该企业共生产粗硒.公斤,销售粗硒.千克,
实现利润万元;共生产粗硫酸镍.吨,销售粗硫酸镍.吨,
实现利润万元;
共生产铁精矿.吨,销售铁精矿.吨,实现利润万元;共生产钼精矿.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该企业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年,该企业完成了《冶炼副产品及中间产品中稀贵金属的提纯研究》项目,
开展了粗硒提纯精硒试验,精硒品位达.%,回收率达%;应用湿法提纯贵金属试验方法,
从贵金属车间生产的副产品铂钯泥、硒碲混合物中提取出铂、钯、硒、碲、铋、金、银、铅、铜等有价元素,回收率达%,为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
年,该企业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组建新金属公司,
综合回收以上有价元素,提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据测算,
该新金属公司建成后年可实现利润约万元,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此外,该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强矿渣水泥、热电厂粉煤灰、尾矿资源制备建筑陶瓷等方面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张晓缝。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初探[]。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李风强。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资源与产业,
[]刘向慧。论有色金属企业的环境责任[]。重庆大学,
再生资源产业分析篇
【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市场化道路
资源短缺是我国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世界上%以上的可开采金属矿产资源已变成各类产品和废物,每年生产的产品有%进入废旧物资行列。
据测算,每回收利用万吨废钢铁,可出钢吨,节约成品铁矿石万吨,节能.万吨标准煤,
少产生.万吨矿渣;每利用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吨,节约木材万立方米,节约能源.万吨标准煤,
节水万立方米,节电万千瓦时。由此可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缓解资源短缺、维护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缓解我国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积极推进资源再生产业既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又能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最后,资源再生也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巨大潜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探索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为资源再生产业打造一个产业化、市场化的平台,是资源再生产业得以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就应该成为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产业动态
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瑞士每年回收废罐头盒.万吨,废电池的回收率为%;德国每年回收包装材料万吨,废物利用率达到%,
年产值达到亿欧元。
、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政府的政策导向
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资源再生问题,政府不但在政策上对资源再生给予正确引导,制定鼓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而且在财政上也给予直接支持。
、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业化政策和配套产业布局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产业化政策及相应的产业布局调整。
政府运用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化手段,构建产业化发展体系,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为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
、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保障是健全的法律规范
西方国家资源再生的相关法律、规范比较完善,
已经形成标准化和系列化,同时辅以必要的量化措施,可操作性非常强。
二、西方国家的资源再生体系的实践
根据大量的资料分析与总结,
西方国家的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以下个体系构成。
、制造商一体化体系
制造商控制公司内部市场,收集大量的可用材料,减轻制造商对原生材料的依赖,其也是废弃物转运体系、处理―加工商体系、零售―批发商体系和临时性体系的买方。
、废弃物转运体系
通过和政府合作,优先获得规模、稳定的物资来源,保证持续获取大量稳定的可回收利用废弃物,为制造商一体化体系和处理―加工商体系提供货源。
、处理―加工商体系
拥有专业的处理、加工、运输设备,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分解、加工,使之达到工业标准的要求,
这个体系同时也是废弃物转运商、零售―批发商以及临时性体系的买主。
、零售―批发商体系
该体系是“强制押金”法规的产物,
其职能是完成分销任务,消费者在这样的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他们把“产品”带给渠道成员后换回押金。
、临时性体系
临时性的垃圾回收组织不定期地收集可回收利用物资,卖给永久性的渠道成员。
这些组织的活动具有间断性,是消费者和买方的中介。
从这个产业模式可以看出,各个体系是把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资与最终市场的物资需求联结起来的纽带,体现了市场的整合与调节。这些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不仅取决于该体系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还取决于再生物资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效性,
即再生物资的回收利用必须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市场化的有效渠道。
事实上,
资源再生过程是一个循环流动的渠道体系,上述体系从对再生资源进行初步收集、分解和分类开始,到与工业企业进行市场交易并为工业企业重新利用,其本质就是市场体系的运作,
其运转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具备回收物资的高效处理技术;有可利用的物资或产品存在;有产品收购商和制造商;
有最终产品的市场需求。因此,建立资源再生体系,必须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从资源需求的层面考虑目标市场的性质、分销物资的类型及相应的处理要求、渠道成员作用及整个企业的赢利能力。
三、中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比较重视再生资源的利用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受到极大的重视。
、我国再生体系的构成
当前,我国资源再生体系主要由回收网络、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重要环节组成。
回收网络:由社区回收点和街道回收站组成,负责回收居民交售的可再生资源并进行简单分类、整理,
以便企业利用或进入集散交易中心。集散交易中心网络(区域性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接收街道回收站及工厂、企事业单位回收的再生资源,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拣、整理、加工,
通过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方便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
综合利用处理网络:以一定规模和加工能力的企业作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终端,利用高新技术对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形成再生资源产业群,使再生资源行业产业化。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存在的不足
上述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建立了一些大型废旧物资配送交易中心和省级再生资源加工园,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
但是,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制约了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良性发展。
()缺乏健全的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确立了产业基本规范和法律框架。但比较西方国家,我们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甚完善,
还缺乏必要的操作层面的制度、办法,致使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再生资源市场秩序混乱。
()资源回收企业规模小,
资源流失严重。
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足人的小型企业占相当比例。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有限,
再生资源流失严重,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行业技术进步缓慢,与国外同行业差距较大。
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我国资源再生行业技术普遍落后,大多数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
工艺流程落后,缺乏深加工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同时由于科技投入低,
科技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企业发展潜力不足。
()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弱,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第一,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个相对具体的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规划,因此产业发展缺乏实质性的产业化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布局。直接影响资源再生企业的规模化,行业集中度低,
难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发挥行业整合优势,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第二,行业管理缺乏市场化手段,
无法发挥市场的潜力。我国在市场定价、企业融资、企业资格认定、税收政策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市场化手段,导致资源再生企业鱼龙混杂、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甚至为争夺资源或市场恶性竞争;
企业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缺乏融资渠道,企业规模难以扩张,行业技术进展缓慢。
第三,由于缺乏市场机制,
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难以顺利实现,再生资源产业调整经营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和发展战略都缺乏必要的基础,产业的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四、资源再生产业市场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有关统计表明全世界再生资源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每年亿美元,其中美国达到亿美元,
日本亿美元,而我国仅为亿美元。与此同时,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是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亿美元,如何将这些庞大的资源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资源,
为其构筑一条高效的转化渠道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显示出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资源再生产业的潜力,
缓解我国当前的资源约束矛盾,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市场化发展道路。
首先,要着重开展对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现状,
分析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比较优势,找到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制度建设、社会观念和技术角度确定适合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模式。
其次,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
以市场结构、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配套产业为切入点,研究我国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式,分析其产业辐射与带动能力,确立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为决策提供数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最后,对比发达国家资源再生产业的实践,结合我国资源安全状况和产业结构状况,
依照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从产业布局、运行模式、产业技术、成本效益、产业链条、配套设施等方面入手,研究市场化手段和方法,提出市场化对策,
明确提出保障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产业化政策。
【参考文献】
[],。,
[]。,,,,。
[]王干:论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
()。
[]黎建新、刘仁:构建逆向渠道:适应循环经济的渠道策略[]。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