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高一作文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大全14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4-04-17 09:48:01

?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

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

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

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

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认识个生字,会写个字;

、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

积累生动的语句;

、收集相关资料;

、写单元读后感等。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

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

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一)《古诗两首》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

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

再进行表演。

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

、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

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

、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小练笔。

、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

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方面提出的,

三年级下册的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

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本单元借助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活动以及插图等学习资源围绕“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进行内容重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篇课文,

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介绍了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初步带领学生在领略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重点是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美观的特点,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重点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最后的“综合性学习”环节又回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重点是交流过节的故事或过程,

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并将体会付诸文字。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栏目。

它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

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

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

在课余时间,

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

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在习作中写清过节的过程。

。认识个生字,读准个多音字,

会写个字,会写个词语。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

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进行展示、评价、改进。

。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能说出有关句子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从单元的主题出发,

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

本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以进行实践,

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

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结合单元学习内容,

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生活情境,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萍乡与相交,

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在测量活动中,

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基础性学习包

、认识平行线,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认识垂线,

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图形中的平行线

、汉字中的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回、王、下、平、行等。

拓展性学习包

遵守交通规则

交通安全儿歌

红绿灯

交叉路口红绿灯,

指挥交通显神通;

绿灯亮了放心走,

红灯亮了别抢行;

黄灯亮了要注意,

人人遵守红绿灯。

上学校

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

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

听指挥,

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交通安全真重要

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

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

标志标线要看清。

交通规则要记牢

(三)整合点解读

、学科单元内整合:除了生活中交通中的线这一生活素材,教师还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线和角的知识进行补充;本单元内还可以将平行和垂直的线在一课时内用课件的方式进行补充。

、体验式活动:测量距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

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

内含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训练项目)。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因此本组课文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预习要求:

、给生字注音、组词。对于文中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将正确的`读音标在书上。

并将这些字拼读两遍。

、圈出文中带拼音的词语和其他的好词,

读两次。

、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将课文完整朗读一次。

、画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流畅、权利、捐赠、骚扰、磕磕绊绊、清香袅袅、重见天日、傲然挺立

、找出课本中有感触的地方,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请做好标注。

三、研学主题:

、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发现并总结出概括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通过学习,

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在教材单元主题的引导下,通过整合教材板块,

活动内容,练习内容和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

进行的单元整体考虑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且其目的是尤为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设计,

实施结构化教学,提高学与教的质效。是个非常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学习的优质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语言整体性、应用性的角度出发,

摒弃了以往片面注重词句的教学,将英语教学更加推向应用性与生活化,注重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与整体认知。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英语的教学设计中提倡从单元主题的整体角度来设计教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单课的独立,而是在基于单元整体的基础上来设计单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其中明确单元整体主题与单课个体话题之间的关系,梳理明确教学内容之间关系,

确定整体设计的第一步,我学习到了三点体会: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标准。在单元整体设计时,

要做到主题与话题之间的浑然一体,必然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不仅要按照教材表面设定的主从关系,

更要挖掘教材内部单元与单课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更好地设计主题与话题提供更多的素材。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的内容要基于教材的文本,但并不局限于教材呈现的文本,

更多的内容是隐藏在教材文本之下,具有内在的隐性联系。我们需要深层次地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选择出主要相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更好地梳理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间的联系,做到深层次的关系。

我们要明确设计思路合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通过文本再构,

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的可能比较散,而教师挖掘出来的内容显得更为零乱。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学习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且我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情境性。

因此教师要通过文本再构,在单元整体与单课教学的体系内合理安排好学习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语境、话题、层次等逻辑顺序重整排列,就犹如一盘散开的明亮璀璨的珍珠一样,把它们用一根结实又好看的链子串起来,

一定更有价值。文本再构也是如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学到用、从旧到新、螺旋式上升,

既学习新内容又联系旧知识,既学习教材文本又整合文化内涵与生活实际。

在进行构建学习英语语境的设计时,可以借鉴组织结构学的相关知识。

在设计时,用话题人物或是故事串联成并列式的设计;用主题——话题的结构串联成总分式的设计;用认识过程或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串联成递进式的设计等。

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将教材内容中散落的珍珠以主题——话题为线串联成美丽的学习链,

丰富课堂学习的内涵与深度,打造多元内涵、多线性层次的课堂教学盛宴。把学生引领到一种英语学习的语境中,更好更快的是学生融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

因此,当我们在写自己的教案时,要切实地走进教材,研究教材,

用好教材,用心去体会和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学习内容,

进行提炼。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本立足点,

只有用好教材,设计好教学,实践好课堂才能达成教材与教学的和谐统一,体现两者之间的完善结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很新颖也很本质,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整合材料,把小学英语教学做的越来越好。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主题“生活中的启示”,

分别告诉我们有关保护环境的作文: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

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

联系具体事例,

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

丰富了材料。

总体构想:

本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部分模块,分别为:

第一部分:

模块一:预习课文

模块二:理解内容

模块三:领悟表达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模块五:检测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内容

教学目标

。养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

。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品。关于童趣的作文

。投放若干画面,

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小组利用工具书,

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师生合作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

让其他人来读,并纠正错误。

。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

其他人纪录。

。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认读生字

结合课文内容,

独立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

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读《钓鱼的启示》,小组汇报收获。

说说《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汇报:小男孩和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男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读《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

小组交流汇报。

读《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简单说说你对这个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文中的两个小故事哪个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读《落花生》,全班交流。

汇报:一家人的交谈中,你对谁的话最感兴趣?你如果参与讨论的话,会说什么呢?

。读《珍珠鸟》,小组交流。

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结合课后题和读书产生的疑问,

质疑问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集体讨论。阅兵仪式作文

将本文的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赶花会》这首歌,了解我国的民俗风情“花会”。

、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通过指导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演唱歌曲。

、通过歌词和舞蹈动作的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

教学重点:

感受庙会的感受,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初步学唱歌曲。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唱准确歌曲中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请问大家每年什么时候将举办庙会活动,

让大家描绘一下庙会的场景,介绍我国西南地区也有一种类似于庙会的活动,那就是花会,解释花会的含义。

、出示花的图片,问:大家喜欢这些花吗?

那你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花的歌曲《对鲜花》。

二、新课

、听“赶花会”,提问乐器中运用了什么乐器

、听录音范唱,思考:歌曲在演唱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对唱:一问一答)

、歌中描写了哪些花?每种花有什么特点?

、两人为一组,相互一问一答读一读歌词。

、学唱歌曲:

()跟录音范唱初步齐唱歌曲。

()跟琴指导学生的演唱:

()男女生对唱歌曲。

()换过来进行练习,

并加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两人为一组对唱,背一背歌词。

()跟音乐伴奏边做拍手游戏边进行对唱,两人一组。

、创编活动。

()你能给这首歌曲加上好看的动作吗?

()请几组同学进行表演。

()书中只描写了四种花,

可是我们知道的花有那么多种,让我们唱一唱更多美丽的花好吗?教师示范。

()小组进行歌词的创编活动。

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作文教学——兼说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次作文

这次习作是围绕这本单元的主题“我们的生活”安排的,它是学习课文的延伸,又是口语交际的继续。口语交际里交流了自己的课余生活,

习作就来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学习好课文和交流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写好这次作文的前提。

从课文中既要了解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还要学习怎样写课余生活。在口语交际课里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

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选材,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课余生活,把内容说清楚,

为这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建议您心中有单元整体,

做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上好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为学生写好这次作文铺好路。

主题单元不同于这种知识和思想教育为中心的训练组单元,

以文化主题为为核心设计的。单元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突破了过去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编排体系,只要学生读了,他都会从受到不同同程度的文化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材中得到了落实。

不少老师都教过《长城》和《颐和园》这两课,以往都是从课文本身来进行语文教育。现在这两课编入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

这一组的单元文化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学习这两课课就不仅仅是认识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认识颐和园的美丽,

还要和《秦兵马俑》一课、词语盘点、语文园地一道,从不同的遗产地、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世界遗产的高度,组织学生通过综合性阅读实践活动来体验和认识祖国文化遗产的灿烂。

所以,把握主题单元整体,挖掘单元主题的文化内涵,应该是我们实施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

也包括习作教学。

三年级第一次作文是围绕这本单元的主题“我们的生活”来安排的,它是学习课文的延伸,又是口语交际的继续。

口语交际里交流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就来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学习好课文和交流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写好这次作文的前提。从课文中既要了解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还要学习怎样写课余生活。在口语交际课里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

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选材,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课余生活,

把内容说清楚,为这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是心中有单元整体,从单元整体出发做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上好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为学生写好这次作文铺好路。

完整的第一单元习作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课本的单元导读提示:

我们的生活像五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

去科技馆参观,到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

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

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

去感受多彩的生活。

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

这一组有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有的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叙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们读来定会感到十分亲切。

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

要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

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这一组乃至后面一两组的教学,

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教材首次提出开展“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安排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后面,目的是使师生了解安排此项活动意义、目的及开展活动的`方法。

因综合性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

又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

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

与父母分享快乐。

。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课余生活,感受课余生活的乐趣。

单元习作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学习作者怎样观察和写出民族学校的特点,

写出自己对学校的喜爱之情的。

组织、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体会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给“我”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体验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乐趣。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和具体写事的。

教学《爬天都峰》一课,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写一件事的,是如何观察和写出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具体的。

略读《槐乡的孩子》一课,

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体会作者劳动的快乐,

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事的。

交流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记录和资料,做《语文天地》的展示台活动,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我们的课余生活》口语交际活动中,说说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

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说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内容,

学习课文的观察、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写完以后读给父母听,和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将本文的文档下载到电脑,

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课前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首先写信,

建立联系。

()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

你觉得最可行,

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作业上,可以考虑让学生配乐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将诗歌改写为散文,

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女蜗造人》(两课时)

这则神话故事通俗易懂,又是阅读课,

教师仅仅引导就行了,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的把握想象特点,

初步学会运用想象,其过程设计为: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寓言四则》

讲课前可将寓言的知识有侧重的介绍。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因为学生往往满足于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缺乏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因是文言故事,

要先梳通文字,再进行主题探讨。

这两篇文字在编入课文时编者只是选入了故事本身,没有将表明作者创作故事意图的文字选入,

也利于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

提示学生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

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习指导:

因果倒置法

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

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文中的人就只赫耳墨斯一个人吗?

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习指导二:(蚊子和狮子)

首先请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对蚊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默读课文。对情节了解后,就分析蚊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思考蚊子的性格,再强化蚊子失败的教训。故设计问题是:分析探究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你体会到了什么启示?

最后,训练想象,编写寓言,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

续写蚊子战胜了狮子以后。

思考: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习《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简介寓言特点:本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

有深刻的寓意。但是浅显易懂,

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做到“温故而知新”,老师只需要适当点拨,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不可越俎代庖。并且,教师要在高效驾驭文本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学习《穿井得一人》

一、朗读重点句子,训练想象能力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看看这几句话都是谁说的,看看丁氏和传之者哪个字发生了歧义?

想象他们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心理,

语气。

二、依文解言,

判断案情

讨论后,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学生板书:

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习《杞人忧天》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音)——分角色读

()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杞人所忧何事?

结果如何?()“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读文本,

看插图,

自由想象、创造。()学生上台表演

推荐读物中国寓言故事

写作和实践性活动在课件上,

不一一赘述了。

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施教之功在于点拨、引导、鼓励、启发,

这单元的每一课我都想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尊重他们,

鼓励他们,来完成教学的“文“与“道”。

谢谢大家的光临,

欢迎赐教。我的汇报完毕。

教学目标:

。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三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和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

领悟写景的文章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语概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有很多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二、群读得法,明确表达顺序

。本单元介绍了哪些文化遗产呢?板书。

你发现本组课文的共同点了吗?

都是写景的文章。

。在这些世界遗产之中,有一座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大公园,

也是慈禧的行宫,让我们先走进这座美丽的颐和园。

。汇报,顺序:移步换景。找句子。

。老师把作者的游览顺序变成了一幅导游图,让我们来看一看。

像这样随着地点的变换描写不同的景物特点,就是移步换景,也是方位顺序。

三、迁移阅读,对比表达顺序

。阅读其余两篇课文,找找他们的写作顺序。

。汇报:《长城》《秦兵马俑》的写作顺序。

。可不可以把这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交换一下呢?

(同桌探讨)

结论:不可以,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有时是景点的不同特点,同是写景的文章,

采用的写作顺序也就不同。

小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必须是总分总的结构,也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要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采用什么顺序,

首先要看景点特点的描写需要,

还要看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采用适合的顺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探讨表达和说明方法

。既然写作顺序的确定离不开景物特点,那读读颐和园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你知道的说明方法?

。预设,长廊: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图画的`多。

。你能找出其他两篇课文中的这些说明方法吗?

预设:运用了说明方法:列数字突出长城特点――长

。这哪里是血汗啊,这分明就是用生命筑起的长城,难怪作者站在长城上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汇报秦兵马俑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很多,为什么要列这些数字?体现了“规模宏大”。

情达意的的需要和景物的特点用上合适的表达方法吧。

年.

十二月十

二、十三日(周四、周五),我到德州跃华参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论坛。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

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德州跃华小学、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以及浙江富阳永兴小学教师团队带来的单元整体教学展示课,

吴中豪教授的报告《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崔峦老师的报告《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学生实践活动展示,

微论坛等。

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展示了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故事”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整体,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预习,把握单元学习目标,领悟文本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

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在这一单元,教师主要引领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

其间还向大家推荐了课外读物《成长不烦恼》。

跃华小学部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呈现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单元整体教学。

他们先后为我们呈现了预习〃理解、领悟〃表达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等三种课型。老师们,首先检查和交流学生预习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和感悟艺术的魅力,接着进行语言文字的应用练习,

也就是本单元的主要写作手法——联想想象。

浙江富阳永兴小学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展示的同样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老师们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导学、聚点探究和回顾拓展的课型。

其间,为学生推荐了课外读物《大名人小故事》、《名人成才故事》、《个裙子》《烟囱着火了》。

这些教师展示的单元主题教学模式无疑为我们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导和借鉴的价值。首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对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应学会尊重学生的见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再次,

我们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

我们应当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内容到本体性课程内容的转变;,从教过到学会的转变。

吴教授讲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于永正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例子,对于一篇某校学生曾经学过的文章,于老师再次执教时,

围绕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第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

教学生学会如何做批注;第三,教学生代儿子给父亲写回信。

就这样,于老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带给了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这个事例启示我们一定要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吴教授还提出了探索语文课改的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从理解到运用。

这里,他列举了自己教一个五年级后进生写作文《梧桐树》的事例,起初孩子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写了不足百字的小文,可以想象此文犹如白开水或流水账一样毫无文采可言,但是吴教授教孩子将学过文中的可以用来描述树木的词汇找出来,

尽量尝试用到文中,一番努力过后,孩子的《梧桐树》修改稿出炉,

这次学生的文章明显变得生动形象。在此,吴教授提醒我们,

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评价。

第二个路径,从教课文到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此我的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方法,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方法,

将自己心中所想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第三个路径,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对此,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进行每单元的教学时,

我会将配套练习册、导学训练、方法报等资料上的文章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联系或总结回顾。我也会引导学生利用体会课内文章的方法去品悟课外的同类文章。我也曾在阅读课上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水浒传》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摘录,如教学生把人物绰号、四字成语、俗语或相关歇后语分类分行摘录。

崔峦老师做的报告《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首先为我们细致解读了各个年段的课标要求,提醒我们要明确各年段的目标,不要“越位”或者“缺位”。还提醒我们要有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问题看似比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但是我提问的有些突兀,而且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年龄所限,也许不能完全理解问题,因此交流时学生的表现不算很踊跃,而且交流的事例不是很贴题。

而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感受儿子的勇敢和先人后己品质时,

我引领学生想象黑暗的废墟里,漫长的等待里,阿曼达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情境创设比较到位,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

因此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踊跃,

也很生动实际。由此可见,提出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和语言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作批注。

现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每堂课我都留时间给学生默读作批注为交流做准备。但是,对于学生的指导还比较欠缺,

有些学生在默读时做批注关注的点比较单一,只关注人物情感,不关注语言特点或者作者的写法,作批注时写感受时比较肤浅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还有个别学生并不投入其中,

只是走马观花式。对此,我应该加强指导,正如崔峦教授所言,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人人有收获”。

三、交流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和诱导。

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自主感悟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更应该给予一定点拨和诱导,确保教学目标的集中。

除此之外,

崔峦老师还对作文批改提出一些建议。他不主张全批全改,他建议三分之一精批,三分之一略批,三分之一面批。

对此我的理解是,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文章,

我想我们略批指出优点给予鼓励即可;对于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的中等文章我们需要精批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让学生可以按照批语指导自主修改;而对于一些较差或者是后进生的文章,

我想面批近乎于手把手的指导了,应该是较有效的方式。

对于一个小学生老说,崔峦教授认为他们应做到六个一,那就是掌握一定词汇量,

能写一手好字,能读会写一篇好文,一副好口才,

一身好习惯,一颗博爱的心。

我想,作为教师,这应是我们不断追求,

努力实现的目标。也许路途并不平坦,也许有坎坷荆棘相伴,但是只要心怀理想,坚定方向,

梦想的王国总会到达。

这次学习,带给我的是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思索,思索自己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

又有哪些可以加强的地方。今后,除了继续学习之外,

我更应做的是不断在自己的教学中用探索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屋外,那料峭的寒风,

让我感受到冬日的严寒;然而,

恍惚间,我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正在慢慢靠近。

单元整体把握

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篇中外文学作品,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

单元导语提示我们,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生命的美好,

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整组教学设计

一、整组导读(课时)

、激趣--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本单元可用残奥会的有关资料切入,

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投下一枚石子,来奠定学习本组课文的底色。

、引学--读好导语,渗透目标。

导语是学习本组课文的“路标”,教师要帮助学生读懂导语。

如“本组课文将向我们展示哪些动人的画面?

”“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划出要点,

要点中既有“人文感受”,

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还可以看看导语下的插图,说说这组画面中的事物分别在表达什么。

、导读--全面感知,整体接触。学生带着对“生命是什么”的模糊印象,浏览本组课文。在浏览中,

孩子们了解了一个个故事,并注意到了“生命的权利”“生命的短暂”“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味”这样一些词汇,初步有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赏课文插图,

形象地感受生命的美好。

、促行--搜集资料,做好铺垫。围绕“热爱生命”这个主题,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诗句、名言等,

搜集作家的有关资料。寻找校园里的“生命现象”。

二、聚点探究。

(课时)

聚点探究一(课时)--走近自然界的生命。

内容:《生命生命》之飞蛾和小苗+《花的勇气》+口语交际

在阅读中品悟写“飞蛾”和“小苗”的段落,

要求尽量把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来,然后采取自由读,边读边想想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

做下记号。

、走进“飞蛾”,抓住“骚扰、稍、动弹、挣扎、极力、鼓动、跃动、那样、欲望、震惊、忍不住”等词语和三个感叹号,引导学生说出“没想到”;然后找出哪个词最能让我们读懂飞蛾的求生欲望。

、走进“香瓜子”。

通过“竟然、竟、冲破、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不屈、茁壮、即使”等词语体悟不可思议的顽强生命力。

、走进“维也纳的小花”。挣扎着求生的飞蛾,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当我们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

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着重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品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口语交际。

朗读语段“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选择一个仿照“飞蛾”或“小瓜苗”或“小花”写下来。

聚点探究二(课时)--走进人的生命

内容:《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

出示海伦凯勒的话:“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

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

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心灵感悟体验,闭上眼睛,

伸出双手,听着老师的朗读来边想象边做动作:“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

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停顿片刻)你体会到了什么?--真是“神奇的灵性”。

、“安静的心灵来到一个……地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此刻的蝴蝶在盲姑娘的手指间扑腾,如果你就是安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心里会想些什么?

谁来画一画安静心里划过的美丽的弧线、极其优美的曲线?是啊,

正因为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才使她创造了奇迹。

、读到这里,你想对安静说什么呢?

试用“浓郁、流连、小径、引导、悄然、灵性、扑闪、弧线、飞翔”等词语写一段话。

、阅读链接《海伦凯勒》,

进一步感触“神奇的灵性”。

思考: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还是心灵的力量?

--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才让心灵变得如此细腻和丰富。

、阅读《永生的眼睛》。着重理解“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聚点探究三(课时)--感悟生命的意义

内容:《生命生命》对生命的思考+日积月累

、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和盲姑娘安静有什么共同之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走近杏林子。

什么叫“糟蹋”?什么叫“白白地糟蹋”?我觉得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看照片)一个乐观、幸福、慈祥的人。

但我们完全猜错了(介绍杏林子)。生命仅仅是那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吗?(齐读《生命生命》最后一段)

、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学习日积月累中名人名言。

三、整组提升(课时)

内容:我的发现+口语交际。习作

、发现规律、总结收获

()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收获: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引导学生回首两周左右的学习历程,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组学习内容。

()交流语言和学习方法的收获:在本单元的故事里,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我们是怎样来体会出它的意思的呢?引导学生回顾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善感的心灵,

像本组课文的作家那样以特有的慧眼来捕捉生活:《触摸春天》的作者吴玉楼能捕捉到盲姑娘的一个细微至极而富有内涵的动作,

联想到一颗清澈晶莹的童心;

冯骥才对原野上小花的关注和挂牵;

杏林子为飞蛾、瓜苗萌生的感动,经过细腻、形象的描绘,

让我们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校园里发现“生命的现象”,感受“生命的力量”,交流课外收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故事。展开以“对于轻生的人,

需不需要去救他”为话题的辩论赛,

开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会,

写一个自己思考生命的故事。

《闲情偶寄》中云,“文章一道,结构全体难,

敷陈零段易。以其先有成局,而后修饰词华,故粗览细观,

同一致也。”语文学习始终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最大特点依然是整体性,

追求的是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部分组成整体,整体“照亮”部分。

我们教学“部分”时应不忘“整体”,

即心中带着整体去教学部分;教学整体时又必须从部分入手,由部分见整体。

整体之合理与局部之精妙,缺其一,或可近视不耐远观;或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视也。只有注重疏密、快慢、动静、轻重的相互关系,

课堂才会波澜生动,抑扬合理。是惜墨如金,还是泼墨似水?

是小帧,

还是长卷?是白描,

还是写意?

是全景式的鸟瞰,还是深度性的聚焦?须服从整体的需要,

量体裁衣。

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程序,

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引导学生在素质、能力、智力等方面扎下深根。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一项项学习任务在单元整组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找到契合点,找到生长点,才使得一份份零散的力量能聚积起来,发挥整体的力量。

[热爱生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音乐第二册歌曲《数鸭子》

教材分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拍,六声宫调式。

歌曲说唱结合,

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

接近语言的韵律,

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

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完整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

、能边唱边表演,并能自编动作。

、为歌曲自由配伴奏。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能富有表情的表演唱。

、唱准休止符。

、自由选择乐器为歌曲配伴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屏幕(定格)。

这些小朋友她们表演的是什么?这些小鸭子好像在干什么?

(注意说完整话)

、完整的欣赏歌舞《数鸭子》。

、()这群小鸭子多可爱呀!谁听到了这群小鸭子在什么地方游泳呢?

()快,小伙伴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鸭子?

二、授新

、老师范唱歌曲《数鸭子》。

、学生跟琴完整听唱歌曲。

、强调本课的休止符,

唱准旋律。

()手指着书上的格子,一拍一次指读。

()指读,

休止符在心里读“停”。

()请学生演唱“咕嘎”,

纠正错误的,对的给予鼓励。

()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看屏幕,

注意模仿动作。

、学生跟琴自由创编动作。

、请同学到前面表演。

、全体同学跟音乐边唱边自由表演动作。

三、我们学了三角铁和双响筒请学生在这两种小乐器中任选一种为歌曲写伴奏谱,可以模仿《一对好朋友》。

、师在黑板上演示双响筒的画法“”,

三角铁的画“”。

、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之间可以讨论怎样敲击。

、请同学到场地中间按自己画的示意图用乐器敲击为同学们伴奏。

、请学生边敲边唱,没有乐器的同学边唱边跳。

教学反思:

、《数鸭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

很多孩子学前就会唱,

在教学中加快学唱的时间,为后面的配器延长时间,

使学生可以充分准备。

、让学生为歌曲写伴奏谱是本课教学中教师的尝试,

孩子们的反馈超出老师的预料,他们大胆而又比较优秀的完成了老师的教学尝试。为教师以后的教学尝试奠定了信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