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知识大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全民阅读!
所在位置: 首页 > 四年级作文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范文

全民阅读 http://www.jiayuanhq.com 2024-04-13 14:31:23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

概述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关于数据分析和建模的方法论课程。

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数据分析与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为学习专业课程和创作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独立学院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层次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普通公办高校相对较弱。

因此,就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优化教学方式对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阈限概念(),是指理解一个学科理论的关键概念。学生在理解阈限概念的基础上才可以把握学科理论并不断进步[]。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就是要识别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

以此设计教学方式。

本文将在分析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阈限概念分析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

本科阶段的初级层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计量经济学数据、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估计量的理论,

异方差、序列相关等[]。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将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具体可归结为以下组概念:

第一,回归假设。回归假设是为分析回归结果引入的合情合理的假设,在不同数量的假设下能够得到回归系数估计量的不同性质。回归假设是整个回归方法的基础,

一切回归有关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和回归假设紧密相关,同时违反回归假设的情形也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点,因此回归假设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一。

第二,

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评价估计量的基本标准,

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回归理论的核心,整个初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最终都归结为回归系数估计量的这个性质,同时,这个性质又与回归假设紧密相关,故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二。

第三,异方差。异方差是违背回归同方差假设时的回归结果表现,

无论对于横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的出现是回归分析的常态,

因此对于异方差的检验和修正是初级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经济金融实证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故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之三。

以上三个阈限概念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键,同时在概念上具有紧密的联系,下文将基于此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

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注意事项

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和实践,因此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总体原则仍立足于阈限概念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具体地,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了突出大阈限概念,

在首节导论课即向大家提出大阈限概念,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时,详细的说明每个假设的用途,使学生理解每个假设的目的和本质,

进而在回归估计量三个性质的教学中把握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具体条件,并明确理解异方差这一违反假设的情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以充分的时间介绍三大阈限概念及其联系,从而建构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体系。

第二,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

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完全从应用性角度出发,运用软件展示计量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大阈限概念,可用%左右的时间解释概念产生的原因与本质,而%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解决具体的回归分析建模和假设检验问题。

第三,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撰写实证性的学术论文是进行计量经济学方法综合训练的较好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让学生从选择题目开始,通过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以及进行可能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检验和修正等等来感受计量经济学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写作论文的方式加以体现,然后交流讨论,

以深化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

计量经济学教学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设计,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量经济学的阈限概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阈限概念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最有名的独立学院之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建立回归模型能力为教学目标,基于软件进行教学,每周教学学时为理论(教师讲授)与上级实验(学生练习)各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阈限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因此,

研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对研究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为传统的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授回归假设时着重解释回归假设的设立目的与合理性,并通过软件讲解回归假设的验证,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回归假设。在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教学中,

通过详细分析三个性质所依据的不同假设,

使学生理解三个性质所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掌握线性回归估计量理论。特别地,专门安排约学时左右的实验课进行计量经济学论文撰写与分析的交流,要求学生自选题目,收集数据,

建立回归模型,

进行估计并检验异方差、序列相关以及模型设定问题,写作小论文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为评价教学效果,选取级学生个教学班共人进行满分为分的教学满意度打分,

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见,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全部项目的满意度均达到%以上,总体平均满意度超过%。

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成功。

结论

回归假设、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和异方差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三大阈限概念。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在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运用软件展示阈限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通过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强化阈限概念的综合运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阈限概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对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

。。。,

。::,-:(),:-。

[]杰弗里··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民族经济学;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识别码:文章编号:-()--

引言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其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完善之中,我们在进行民族经济学理论研究之前应该对其研究方法有系统的认知,并将这些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

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学习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其做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系统掌握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之后,要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理论研究之中。

一、科学理论思维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都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效率,

同时也体现着本学科理论研究的特质和侧重点。事实上,一门学科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方法还处于不断创新、完善之中。但是,

无论采取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都要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作指导。因此要将科学的理论思其贯通于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学科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以此来指导民族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

在对一门新兴学科进行研究方法探讨时,在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的同时,

还应该将研究方法加以分类。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理论思维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传统的民族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突出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分析,由此而形成了传统民族学的研究特色。然而,传统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唯物辩证法是基本排斥的。

只有将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理论思维作为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才能使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加趋于科学、完善。这是民族经济学对传统民族学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发展。

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严谨的思维方法。要想在理论思维中全面的把握事物及其事物的各个方面,就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要全面把握事物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就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以及从低级到高级的研究方法。将这两种方法辩证统一于理论研究中,才能达到科学理论思维的层次,从而也才能对民族经济学其他具体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是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指导方法,始终将这一研究方法贯穿到我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等全部研究过程中,才能保证民族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进而促进民族经济学这门学科不断地创新、发展。

二、田野调查方法

民族经济学是真正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紧密联系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的具体探讨。田野调查方法是在科学理论思维指导下的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

田野调查方法作为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进而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来进行理论研究。进行田野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民族地区的实地情况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方法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田野调查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进行田野调查不仅能够增加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感性认识,

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详尽的资料。

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对民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借鉴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来探讨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民族经济学的方法论不断得以丰富和创新,从而使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系统化。

首先,

明确主体。在做研究时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明确主体,

明确主体就是明确研究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的阶级都会根据其主体的需要通过其思想代表将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意识概括为政治经济学理论从而来表达本阶级的利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来概括其阶级利益和意识,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的。

民族经济学也要明确以各民族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者为主体。其次,重视矛盾。矛盾是主体之间的联系,在研究矛盾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是辩证思维的关键,

同时,在做研究时要体现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

再次,

概念运动。

概念运动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核心,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

以概念运动为核心,通过概念的规定、展开、改造和完善、转化等概念的运动来构造《资本论》的论述体系。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也要注意概念的运动。概念体系的建立是民族经济学的形成的标志。概念是不断运动的,

伴随着概念运动,

概念体系也会随之不断进行演化。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不可能只是某一个学说的概念体系,而应该有若干个概念体系相互支撑和补充。研究就是要创新,就要在对既有和新的现象材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不断抽象,

进而规定新概念,

改造和完善旧概念,充实已有的概念体系,甚至创建新的体系。最后,

构造体系。《资本论》的体系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非常严谨的,马克思将概念按照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来构造《资本论》的论述体系。在其论述体系中聚合了概念运动各个环节的研究成果,

从而使《资本论》的逻辑思维更加严谨。对于民族经济学的研究而言,

小学生优秀作文在进行理论研究时也要通过民族经济概念的运动来构造民族经济学的论述体系,使自己的研究有一个逻辑严谨、论述清晰的体系。

四、结语

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在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加深对基本方法的理解,

综合运用并借鉴民族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不断丰富、创新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将这些研究方法应用于具体的理论研究中,从而为民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施正一。施正一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概念教学

一、概述

。概念。

“从逻辑学上讲,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

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现状。

从考试角度看,每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历史概念均是学生面对的最大挑战;从学生角度看,单纯记忆的多,

真正理解内化的少,迁移应用能力弱;

从教师角度看,

精讲精练,重复训练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教材为专题体例,有些概念被人为地分散在不同的章节,

对形成完整概念造成困扰;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属于机械学习,被动重复,同时由于学习时间与进度的推进,

众多历史概念由于学习时间间隔偏长,大多超过“遗忘曲线”的高效记忆区而被煮成“夹生饭”,甚至产生为数不少的相异构想,严重影响历史学习认知。三是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单向传输的方式将历史概念灌输给学生,

与学生原有认知难以形成有效链接,

缺失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相关策略。

面对割裂破碎的教材,用传统单向传输与背书记忆的方式教神奇的探险之旅优秀作文学,难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导致知识记忆与迁移应用的脱离,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让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的记忆和形成正确的理解是高中历史课堂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理论基础

。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双重编码。

佩维奥提出的记忆双重编码假说认为,长时记忆包括两种明显不同的编码系统:一种是言语性质的,它负责表征和储存识记项目的抽象的语义信息;另一种则是表象性质的,

它表征和储存事物的外表信息。

基于对以上认知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笔者认为上世纪英国教育学者东尼?博赞提出的以放射性思维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人大脑的思维模式也许因此而被看做是一个庞大的、分枝联想机器――一台超级生物电脑,成根的思维线条从一个几乎无限的数据节点数放射开来。

这个结构反映了构成大脑物理结构的神经元网络”[]。

这种无限放射特性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它还强调运用色彩、图形、符号、代码等视觉形象工具进行思维联想与记忆编码,

对保持长时记忆效果很好。

三、应用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与认识,

笔者引入思维导图工具(注: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笔者将思维导图的形式从放射性发散泛化为运用图形、色彩、符号、文字等认知元素搭建符合历史学科内在逻辑的可视化工具)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在课堂实践中总结以下五个方面典型案例说明其应用策略。

。时序建模策略。时间是解开历史问题的第一把钥匙,

没有准确的时间定位,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历史的逻辑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要求。

例如:“生物进化论”的教学,教材只有关于生物进化的学科演进介绍,使学生陷入生物视角而无法关注社会历史角度,这显然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相悖。

适时引入时序导图(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策略。

“生物进化论”概念学习之前,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光荣革命”、“欧洲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相关历史概念,

而从时序上进行排列,

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近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深刻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变革与制度创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等等。这样不仅厘清了生物进化论诞生的社会背景,而且建立了一种经济、政治、思想、技术等方面的模型,

使学生有迹可循,有法可学,

同时其内在的联系赋予孤立的知识更加丰富的意义,便于学生长时记忆。

。放射关联策略。主要运用于概念或单个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突出其内涵与外沿,

同时通过对概念或知识点本身各要素的放射与关联进行信息加工与拓展。如西汉太学这一知识点,

可以借助图理清教材文本未能讲述清楚的几个关系:一是汉武帝完成大一统事业与太学的关系:官方办教育培养从政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满足汉武帝时期完成大一统及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愿望;二是官方办教育推动儒学发展传播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相适应;

三是在选官方式上首次采用了考试选拔,为以后隋唐科举制的开创提供了借鉴;四是社会层面向学风气影响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

五是太学生的选拔冲击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为中下层入仕创造了机会,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增强了政治治理的活力。

。对比辨别策略。比较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相关的历史事物或概念的比较辨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或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奥苏贝尔认知心理学认为,

从教学的角度看,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因素之一是学习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之间区别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知识混淆,

使新知识能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比较的目的为了深入事物的内部,了解所比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差异,通过强烈对比使两个比较中的事物其本质更为明晰,同时也由此进一步展示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如国家结构这一概念在高中历史中主要涉及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邦联制与联邦制等。

下面以前者为例结合图和图加以说明。

首先,从人事权力、财政税收、权利与义务、层级关系、结构特征等方面对“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进行建模。其次,

比对两种制度的核心差异: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并不能随意控制诸侯国,封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是一种平行结构,

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是权利义务加上血缘纽带。中央集权的特征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地方没有独立性,是一种垂直结构,维系上下关系的是制度与权力,人事任免掌握在中央;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古代中国国家结构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的过程并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

。整理归类策略。有些历史概念涉及多个维度,

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学生往往有前后不一致之感,引发迁移运用中的混乱错误。如“经济结构”在必修二的专题一、二、三、五、七中均有涉及,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常“抓狂”。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讲的是产业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这是学生最熟悉易懂的角度。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涉及中苏两国工业化进程中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而采用“高积累、低消费”的分配结构和这一过程中为了追赶西方先进国家而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产业结构问题。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至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阐述的是经济形式变动,其表述路径为: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下逐渐瓦解、在外商企业利润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年代形成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形成压制;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形成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形成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专题三第二、三两节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单一公有制到“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则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进行表述的。专题五第三节“蒸汽的力量”中“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同时涉及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以上所列种种,

若是没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梳理,则对于学生在答题中的实际状况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下图运用思维导图形式对经济结构这一概念进行归纳梳理,

使之形成一个多维度体系,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

。解构与重构策略。有些历史概念本身较为复杂,教材编写的内容信息量大,学生的认知无法跨越,

这时往往需要对该概念进行解构(要素分解)与重构(逻辑重建),达到理顺概念或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学生深度理解的教学效果。如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一课,涉及“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两个大概念。

上图将美国经济大危机概念分解成“金融危机”、“实体危机”、“社会危机”三个部分,

其实这场经济大危机最致命的是实体经济的下行,供给过剩、需求严重不足,

但美国金融界却不断推高泡沫、超前消费、投机股市,最后终于引发泡沫破裂、银行倒闭、工农业衰退、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遇挑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罗斯福新政的“新”就在于在当时自由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下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调整供需关系,使之重新走向平衡。抓住这一核心,就能理解“危机与新政”的逻辑关系。

图中标示“新政府部门”、“国会立法”、“干预”揭示了新政的鲜明特点:一是成立诸多的新政府部门如联邦储备银行、联邦救济署等,

通过行政权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二是通过国会立法推进新政如《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等,表明其在危急之中仍坚决维护三权分立为特点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归纳起来就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产权和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干预社会经济。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关联因其内在逻辑关系的紧密,更易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拓展。

著名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曾把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常见错误归纳为四类问题:“以今度古”、“相互混淆”、“区别不开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非主要特征”、“表达时用语不够确切”[]等。

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有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记忆保持和辨析度,同时常用关键词作图也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中的主要特征和掌握准确的表达用词。

参考文献:

[]邵志芳。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夏辉辉。历史概念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专题讲座。

[]刘丽娟。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南方论刊,

()。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中信出版社,:。

[]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出版社,

:。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概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非常重要。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一个个的历史概念来串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

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

缺乏明晰的认知,

这既影响了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科考试说明》考试能力也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由此看来,

中学历史教师要想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历史概念教学的片面认识,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上,

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概念教学?其实,

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见仁见智,可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笔者就教学过程中的历史概念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看法。

一、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是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的产物,它反映着历史现象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所谓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含义,

而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发生背景、结果、影响、评价等要素。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考点经常是围绕“世袭制”、“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来展开,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学生时常有困难,

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几个概念。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教师首先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其内涵: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宗法制度是商周时代奴隶主贵族分享统治权力的制度,

它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它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度是商周时代奴隶主阶级巩固统治的制度,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是宗法制的具体运用,它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

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对这些复杂的概念,教师要一步一步仔细分析,防止出现模糊认识,但同时也不能过于复杂,

过于抽象理论,要善于通过具体的实例或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才能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

二、教会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对比辨析

在历史潮流发展过程中,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

又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而有它的特殊性。因此,

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这种相似性往往容易使学生混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也非常不利。有效的方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归类比较,

分析它们的异同,这样既可以深化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也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记忆。

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同一类型的历史事物放在一起,作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特殊点,以揭示这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各自具有的历史特征,

从而准确认识历史事物[]。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

都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

根据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发现,比较的方法在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用:一是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事件,通过比较可以弄清它们之间异同点。

如两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其性质是相同的,

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特点是不同的,

通过背景、任务、名称、领导力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进行比较,

各自的特点就清楚了。二是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认清不同的本质。

如唐代手工业作坊与明代手工工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手工业生产。从所处的历史条件、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剥削方式等几个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可清楚地得出:明代手工工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而唐代依然是封建性质的。三是把性质相似或相同而所起的作用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以区别他们不同的历史作用。如讲述历史人物时,有称为“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

有的冠以“伟大”,

有的则以“杰出”、“著名”等词语修饰,这些都要仔细比较,领会其意,否则会造成概念不清。

例如,

笔者在进行必修二《苏俄新经济政策》教学时,

发现很多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不易理解,容易混淆。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就对苏、美这两个不同的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

如表所示,通过背景、措施、效果、特点等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之后,学生对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再接着进行抽象和概括,

就可以看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了。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以农业的恢复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以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美国罗斯福新政则是在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从恢复信用开始,把重心放在工业的调整上,

同时也压缩农业,提供就业,

以便消除以产品过剩和严重失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

总之,

历史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学生掌握了历史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实质,

才能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周才方。历史教学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曾张胤:怎样落实历史概念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理性;博弈论;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引言

理性是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理性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即在人的意识中能以数理逻辑表达的思维意识,

是人所特有的、体现出人之为人而有别于动物的一种能力。理性是人类主体意识的标志,只有人类才具有理性的能力。

具体地说,理性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及按照逻辑思维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从经济理论系统化以来,它一直是以某种理性概念为基础的[]。

在古典经济学中,

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

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分别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角度,

进一步完善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基础。世纪—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理论分支,分析视角逐渐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拓展到人的有限理性()或非理领域,并与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等其他科学相互交融。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

博弈论不仅沿袭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而且进一步要求“目标—手段”之间的一致性,

即过程理性。传统博弈理论的理性概念将现实世界中人类复杂的互动行为加以高度的抽象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数学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分析人类冲突与合作行为达到的均衡结果。

世纪年代以来兴起的实验博弈和演化博弈等分支领域,逐渐放宽传统博弈理论中行为主体完全理性的核心假设,转而研究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互动行为。理性概念不仅构成了博弈均衡的分析基础,

而且根据理性假设的不同限制产生了博弈论的理论分支。因此,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自世纪年代博弈论学科诞生以来,许多著名的博弈论学者如纳什、海萨尼和奥曼等人,在各个博弈论分支领域不断深化和丰富着人类互动行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第三节分别剖析了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分别从均衡概念的形成和各理论分支的基本假设等角度,论述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

在哲学意义上,理性概念包含着如下四条基本原则:第一,

人们只接受经过彻底的、批判的考察证据和正当的推理之上的真理。真理的产生途径只有两种:实证法和演绎法,

“理性代表着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把握”。

第二,现实是可知的。因为现实世界具有一种理性的,

因而人类从理智上可以理解的结构。该原则将理性与命运说和不可知论等哲学观点分开。第三,

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人的理性不是无所不能的,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所说,“一些问题困扰着理性,而理性则无法避开这些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自己的本性强迫理性接受的,理性必须回答;但是,

理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它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超出了理性力所能及的范围。

理性不是由于自身的过错而陷于此种困境的,

而是由于理性的界限”[]。第四,实践理性,强调人类在选择手段和目的方面合理地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

正是实践理性的要求,

构成了传统博弈理论大夏的基石:理性的行为主体不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具有理性的能力使得给定参与者对外部环境的信念后最大化自己的报酬。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理性就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下,

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形态。

古希腊时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古希腊时代的理性开端于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即为理性。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灵魂中蕴藏着作为其他一切知识起点的最真实、最普遍的某些知识、原理、观念或理念,

其他知识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的推演,

人们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逐渐“回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将数学证明方法用三段论的形式表述为演绎逻辑。

近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有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争议上,

理性主义的“自明原则+演绎”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公理方法密切相关,而经验主义的“经验+归纳”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方法密切相关[]。

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是西欧近性主义演绎法的奠基者,

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不用靠实践来证实,而是要看我的思想、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

他还认为真理存在于理性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近代经验科学奠基人的英国哲学家培根,

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蓬勃生命力,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也认为,

客观实在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人的理性所不能加以解释的。

现代的西方理性主义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概念教学;误区;反思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概念是构建政治学科的基础,

是正确理解、运用政治学科知识的前提,准确阐释概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首要环节。

从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来看,

概念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误区

(一)弱化概念教学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中,概念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尤其新课改推行后,

许多教师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对概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而且全国各地新高考中]有名词解释这类型的题目,所以在实际教学中,

他们对很多概念一带而过,

甚至不讲。还有部分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能够创设各类问题情境,

并且充分利用探究、体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概念的相关现象进行描述,从而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对政治学科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不够。

(二)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

政治学科概念,

是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这注定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意味着在学习政治学科概念之前,

学生或多或少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对认知对象有了一定的感知。然而,

不少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仍然把学生看成零基础,进行重复讲解,结果要么让学生对政治概念学习失去兴趣,要么让学生搞不清楚重点,

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产生曲解或误解。

(三)忽视相关基础概念的运用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概念时,

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给学生搭好支架。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少教师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必要性,

还是一味地强行对学生进行灌输。比如在进行经济生活“货币的本质”教学时,

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货币的本质就水到渠成了,但有的教师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

(四)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

学习概念需要理解到位,

但是不少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还是片面强调概念的机械记忆,疏于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把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了读书、背诵和默写课。有的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复述概念的大意,

不注意政治学科概念表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有的教师不重视概念的运用,不指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利用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经济生活试卷中,

经常有这样的题目:商场里一台电视机标价元,在这里货币执行了什么职能?对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后,学生应该很容易写出答案。教师在讲解时,

需引导学生从价值尺度和价格两个概念入手来思考,但不少教师想不到这一点。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反思

(一)概念教学出现误区的原因

。对概念教学的意义不了解。概念是高中政治学习的起点,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依据,

也是形成政治学科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只有形成正确的概念,才能全面理解政治学科的体系和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政治学科知识,

从而形成学科素养和能力,体现政治学科价值。

。曲解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适当淡化知识讲授,

不少教师就把适当淡化等同于弱化,认为政治学科要弱化概念教学,

弱化基础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生活逻辑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不需要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不少教师就认为高中政治教学要少讲甚至不讲基本概念和知识。

。教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教学功利主义直接表现为强烈的应试导向。应试导向下,考纲不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坚决不讲。应试导向下,

学科知识体系被碎裂为一个个考点,教学日常设计不再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直奔考试这一主题,教学中应试训练成为常态,

解题套路强化成为重点。

。缺少基本的教学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如果教师缺乏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

而教师在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担任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进行具体知识讲授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的主动建构。如果高中政治教师缺乏对认知同化理论的了解,其就不能理解在概念教学时应该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将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性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济、政治、文化概念是高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细胞,学生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的实质。为此,

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避免概念教学中的误区,重视概念教学,寻找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重视概念教学的主次性。

政治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它们在教材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个概念的讲解要有所区别。

教师要从高中生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别对待各种概念。有些核心概念必须要讲清讲透;有些一般概念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点到为止;

有些概念虽然出现在教材的辅助文中,

但教师还是需要进行专门说明。比如经济生活中“价值”这一概念,新教材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把它放在辅助文中,但这一概念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核心概念,

教师还是要给学生阐释到位,

否则经济生活的很多知识学生很难弄清。

。重视概念学习的生活性。感性材料与经验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政治学科概念教学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时代的联系,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

具体途径有:一是积极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努力寻找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的契合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体验概念,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网络经历来分析。另外,

政治概念教学还要充分运用时事来说明,比如在讲授经济生活“走出去战略”时,

可以结合“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个人电脑业务”等事例来解释说明。

。重视概念体系的整体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政治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把学科概念系统化。具体来说,教师要将前后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将概念之间形成的知识网络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原来的概念,

还能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印象,使新旧知识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有序化。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时,

教师应先帮助学生理解商品流通的含义,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然后再点出在这交换过程中货币充当的交换媒介的职能就叫作流通手段,

这样学生对流通手段概念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不会存在任何思维障碍。当然,政治学科有许多相似的概念,表面上差不多,

但内涵和外延相差很大,比如经济生活中“使用价值和价值”、政治生活中“与专制”、哲学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在学科概念体系构建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异同,否则学生无法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

经济,交通,

事件结构

。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被人类用来建构抽象范畴的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科技论文,事件结构。(&,:-)隐喻的功能是借助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来表达、或者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

语言学家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在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吴恩峰和全晓云()在研究中发现:在以经济认知域为目标域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交通”隐喻概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陆路、水路和航空三个子系统。

在“经济是交通”概念隐喻中,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是抽象概念,而交通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包括空间,运动等概念。

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抽象领域经济可以通过交通域的空间、运动等具体概念构建。例如,实业创业走到十字路口,央行加力踩刹车,

大唐电信驶入快车道。

本文拟根据当代隐喻理论,对“经济是交通”隐喻的映射结构作探讨。我们采用的语料来自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的《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金融时报》的经济报道标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概念隐喻“经济是交通”的映射机制是什么?

。理论基础

.事件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他的学生(:-)总结了事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事件结构的不同方面,包括一些概念,

比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原因、目的、方式都被隐喻成空间、运动和力量。科技论文,事件结构。一般的映射过程如下:

目标域:事件

源域:空间

状态是位置。

变化是运动。

原因是力量。

行动是自动驱动的运动。

目的是目的地。

方式是路径。

困难是运动中的障碍。

预期进展是旅游计划。

外部事件是运动的实体。

长期有目的的活动是旅程。

上述隐喻结构表明了,

一些常见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状态,变化,

原因,行动,目的和方式可以借助隐喻来建构。

.蕴含层次

莱考夫(:-)提出,各种隐喻映射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有时以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

低一级的映射包含于高一级的映射中。下面的例子显示了三个层次。

层次一:事件结构隐喻

层次二: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

层次三:事业是旅程。

从上述蕴含层次,可以看出隐喻“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蕴含了事件结构隐喻。

图.列出这个隐喻的主要映射结构。(&,:,,

:)

行为经济学的概念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

《资本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苏联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如何看待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

还是分立的?这是任何一个研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学者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纵观政治经济学说史及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史,

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两条迥然相异的思维路线。一条路线以马克思为突出代表,认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精神。

另一条路线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与前苏联政治经济学为代表,认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分立的,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外在于政治济学的另一个学科或领域,它在政治经济学之外形成,然后被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深入探讨这两条思维路线的经验教训,

是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必要内容。

一、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相统一

马克思的《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辩证性,甚至让其理论对手都不得不折服。其原因就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根据刘永佶教授的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系统的实证抽象法。系统的实证抽象法的主要环节有:一是从实际经济矛盾出发,充分占有材料;二是实证与抽象的内在统一;

三是以概念运动为核心;四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五是专题研究与系统研究的统一;六是以概念从抽象到具体转化为主干的论述体系;七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系统的实证抽象法的核心是概念运动,而《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正是对概念运动各环节的全部成果的系统总结。《资本论》一、二、三卷的理论体系可以总结为以下的概念运动链条: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利息―地租。这个概念运动链条,

就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主干,也可以称之为概念体系。它是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概念的,其核心突出,主线清晰,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这个概念体系不是马克思灵感爆发的一时之作,

而是他呕心沥血四十年才得以铸造成功的。纵观马克思四十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所呈现的只是概念运动全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多个概念的转化环节,

而概念运动的全过程实则包括概念的规定、展开和改造以及多个概念的转化环节。

以上概念运动链条上的每一个概念的规定、展开和改造以及概念间的相互转化都体现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以概念运动作为系统的实证抽象法的主干,马克思的这一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二是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其中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对概念运动的强调是最突出的。马克思本人曾这样概括黑格尔的概念运动的思辨辩证法:“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一样,

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②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以概念运动为主干的辩证法,但对其以意识为人的本质所导致的错误予以批判,

在强调劳动为人的本质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矛盾的实证抽象,形成了系统的实证抽象法,并与理论体系统一于规定经济矛盾的概念运动中。概念运动既是《资本论》方法论的核心,

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主干。方法构建体系,体系发挥方法,二者高度统一。

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分立在理论体系之外的数学技术或科学哲学方法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具有两种含义。一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即指现代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论,

具体而言就是数学技术。

第二种含义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指自世纪年代以来西方主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独立出现的一个叫做“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学科,这个新学科的具体内容是用科学哲学的方法来评判西方主流经济学。欧美学者对于上述两种含义的方法论按首字母的大小写来加以区别。第一种含义的方法论首字母小写――,

第二种含义的方法论首字母大写――。不论是数学技术,

还是科学哲学方法,

都不是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内生的,而是分立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外的。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

把数学技术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一种局部思维形式或技巧的做法很早就出现了,但将数学技术上升为主导整个学科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的做法则是从边际学派的杰文斯、瓦尔拉斯等人开始的。这一企图随后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的强力抵制。马歇尔主张经济学家应该将数学作为一种速记工具以启发和记录灵感,

在正式出版物中则应该把数学全部放在脚注或附录中,甚至最好全部烧掉。

关键性的转折发生在年萨缪尔森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

萨缪尔森在此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一位美国数学物理学家的“数学是一种语言”的名言。在书中,萨缪尔森明确表达了他对马歇尔传统的不满:“就如许多时髦经济理论所表现的那种特征,对本质上很简单的数学概念作费力的文字说明,这不仅从科学进步的立场上看毫无裨益,

而且所涉及的也只是一种特别无聊的智力体操。

”③继而他将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消费理论和福利理论全部翻译成数学上的多元微积分求极值法,

并尝试将动态均衡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翻译成数学上的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

坚持以文字语言为主要叙述方式的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阵地,就这样被萨缪尔森用数学形式主义攻占了,从此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正式将数学技术作为整个学科的方法论。这一事件可以称之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革命”。

自年以来,数学形式主义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愈演愈烈。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主流经济学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不仅纯数学技术类的课程以及与数学技术高度相关的理论课程的课时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主流经济学教材也依照所使用数学技术的复杂程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似乎数学技术越复杂经济学就越高级。

二是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也越来越严重,

连篇累牍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占领了大部分版面。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将数学技术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造成了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分立。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为典型代表,

但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萨缪尔森本人的创造,而是他把马歇尔、张伯伦、希克斯等人的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

把凯恩斯的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拼凑在一起的产物。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学界的争论,萨缪尔森还把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理论拼凑进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以《经济学》教科书的第版为典型代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以下的一系列主干概念搭建起来的:稀缺、效率、需求、供给、价格、均衡、效用、成本、收益、利润、竞争、垄断、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资本与利息、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总需求、总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汇率、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

可以看出,这些主干概念没有一个是笛Ц拍睿它们都是由在萨缪尔森之前的经济学家们通过使用非数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才得以规定的。由此可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作为其方法论的数学技术之间的明显分立。

这种分立表现为,数学技术都是数学家们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创造出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所能做的只是学习掌握并运用这些外在于经济学的数学技术。

这种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分立给西方主流经济学自身理论的发展制造了严重的障碍。自从数学技术被人为地提升为经济学方法论后,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便放弃了在经济学研究实践中内生发展经济学方法论的抱负,

转而满足于从数学中寻找各种既有的技术,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些既有概念进行演绎性的数学演算。这种做法可以对一些既有的经济学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不能说毫无可取之处。但其最致命的缺陷是很难规定新的经济学概念,

尤其是主干性的经济学概念。

这是因为,

数学技术与数学概念是统一的,用数学技术演算既有的经济学概念,可以实现既有经济学概念的数学化,也可以发现既有经济学概念在外延上的不完善性从而对之进行改造,

甚至还可以用“既有经济学概念+数学概念”的方式规定出新的辅的经济学概念,

比如说率、曲线、指数、乘数、函数、方程式、平均、边际、总等,但却很难规定出新的主干性的经济学概念。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虽然在每一次更新版本时都会收入一些新的经济学概念,但这些新概念要么是用“既有经济学概念+数学概念”的方式规定出的新的辅经济学概念,要么就是由具体经济学科(如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提供的新的辅经济学概念,

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主干性概念并没有发生变动。总之,数学技术上升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后,

并没有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贡献出一个新的主干性经济学概念,导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长期僵化。

创建以使用科学哲学的方法评判西方主流经济学为具体内容的“经济学方法论”新学科的是马克?布劳格,创建的标志是年发表的《经济学方法论》一书。⑤参与这个新学科建设的欧美学者除马克?布劳格(证伪主义)外,

还有考德威尔(多元主义)、麦克洛斯基(经济学的修辞学)、豪斯曼(新穆勒主义)、罗森伯格(大众心理学批判)、劳森(批判实在论)、汉兹(新经济学方法论)、博兰德(批判理性主义)等人。年他们还创建了《经济学方法论杂志》,作为这个学科论文出版的主要阵地。参与这个新学科创建工作的学者们大部分是从事科学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也有少量的经济思想史研究专家。

总结归纳他们发表的著作和论文,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是在批评主流经济学家们使用的方法论仍停留在科学哲学的实证主义阶段,因而是不够科学或者不够先进的,因此需要根据他们的科学哲学方法――五花八门的后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方法――加以改造。

这个所谓的“经济学方法论”新学科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分立是明显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基本拒绝与他们认真对话。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深知只有把时间花在钻研高深数学技术上才方便快速发表经济学论文,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和科学哲学家们讨论经济学中的实证主义问题则纯属浪费时间。

萨缪尔森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这帮科学哲学家的鄙夷之情:“有科研能力的人,从事科学研究;没有科研能力的人,就闲聊科学方法论。

”⑥

应该承认,这些科学哲学家所做的工作并不完全是无用功,他们中的有些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方法论的批判是相当深刻和精到的,足以给我们以重大启发。但是,

由于他们将“经济学方法论”视为是外在于经济学的另一学科,所以只能从外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批评意见。这些科学哲学家们依据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可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让人眼花缭乱的批评意见,

但终究没有一人能建立起替代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种在理论体系的外部进行批评的局限性正如黑格尔所言:“真的驳斥必须在对手强有力的范围内,和他角力较量;在他以外的地方去攻击他,在他不在的地方去主张权利,

对于事情是没有进益的。

”⑦

三、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分立在理论体系之外的“唯物辩证法”

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把数学技术提高到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相反,

前苏联政治经济学家们则把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直接作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由此形成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的另一种类型的分立。

前苏联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前苏联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和列昂节夫等人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典范代表。该教科书是在斯大林的倡导和关注下,

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指导,形成的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表述。

该书第三版(年)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认真学习。

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三版分为上下册。上册在简单叙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后,

重点放在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上,从内容上看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缩编。下册则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证,但编者没有区分清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一般,将其对“苏联模式”的论证混淆为对社会主义一般的论证。

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理论体系是由以下的一系列主干概念搭建起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

然后教科书再结合前苏联当时的各项经济政策,分别叙述各部门经济,

主要包括国营企业、集体农庄、商业、财政、金融、国民收入和对外经济交往。

这样的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五大经济规律”为主干的理论体系,

具有浓重的先验性和强制性。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工作者们似乎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都是未卜先知的天才预言家。他们在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产生和成熟之前就准确地预言了其中的各种主要经济规律。这样留给政治经济学工作者的任务就很简单了:只需要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中找出几条提炼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内容,然后以此为据,去注释苏联政府当前推行的各项经济政策,

去向民众宣传这些经济政策是合理的、科学的就足够了。

纵观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史,虽然随着政治经学工作者们的世代更迭,

政治经济学界又陆续推出了新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但从世纪年代一直到前苏联解体,这个理论体系的主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时代所变动的只是教科书所要注释的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世纪年代查果洛夫主编的教科书是用既有的理论体系注释赫鲁晓夫的“用年时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

世纪年代鲁缅采夫主编的教科书是用既有的理论体系注释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策。世纪年代梅德韦杰夫和阿巴尔金主编的教科书是用既有的理论体系注释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政策。

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工作者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社会的经济制度。”⑧唯物辩证法是哲学方法论,

前苏联政治经济学家将哲学方法论直接视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由此就造成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明显分立。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并不从事哲学研究,而科研院所的学科建制依照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

严格地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分开,方法论就成为了哲学的专属物。

政治经济学工作者只能从哲学教科书中直接拿来哲学层次的“唯物辩证法”,

再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去。

比较早地发现这种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分立现象并提出批评意见的是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副岛种典。他在年由日本青木书店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批判》一书中尖锐地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不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结果,

而是由于二十五年以上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是列宁指出的研究大量的实际材料,还包括对前人经济学说的细密的研究)方才可能。”⑨副岛种典据此判断出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存在严重的方法论上的错误。这是他的历史功绩。

由于将唯物辩证法直接视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工作者们主动放弃了对方法论的深入探讨,而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交给了哲学工作者们。而前苏联的哲学工作者中的绝大多数又固守着由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对“唯物辩证法”的那几条干巴巴的规定,不去讨论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

因而不能丰富和发展辩证法,反而将“唯物辩证法”变成了一个专门用来批斗学术异端的紧箍咒,动辄以他人违反“唯物辩证法”为借口粗涉具体学科的方法论探索。在意识形态的高压电网面前,

前苏联众多学术工作者们宁犯思想错误,不犯组织错误。唯上唯书的学风笼罩着哲学界和政治经济学界。

总之,由于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理论体系分立,

前苏联经济学界既没能发展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也没能变革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既有理论体系。教条主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政治经济学界。这种状况或许对贯彻前苏联领导人的意志是合适的,

但却不能切实揭示和解决经济矛盾。这种比美国主流经济学还要庸俗和僵化的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最终在与美国主流经济学的全面较量中败下阵来,

其留给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的教训是极其惨痛和深刻的。

四、以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统一为原则探索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由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前苏联政治经济学将方法论外在于政治经济学,

不仅方法论的研究不能深入、系统,更制约着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必须克服这个缺陷,以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统一的思路展开对经济矛盾的系统抽象。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在方法论上的苏联化、美国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表面上看,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已然退出历史舞台,固守前苏联教科书“原理”的人在中国已经不多了。

但实际上,目前很多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根据撰写论文并提出政策建议的人,其方法还是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教条主义方法,只不过其所依据的“原理”从前苏联教科书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普遍真理”变成了美国教科书上的“市场经济的普世价值”而已。另外还有一批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者,

则把美国主流经济学的数学技术作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引入国内,并以此作为“学科规范”来改造国内的经济学期刊和经济学教育,

结果在国内形成了一种竞相以使用和要求别人使用高深数学技术为能事的风气。

有某大学学报的编辑将这些方法论上固守苏联化、美国化思维的经济学论文称为“八股倾向”,这种批判是入木三分的。⑩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精神,

中国经济学界如果不在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克服苏联化、美国化的误区,

那么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永远只是空话。作为有学术理想追求的中国经济学人,研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学。

探索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应该继承马克思的思维路线,坚持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相统一。统一的关键,

还是在概念运动。中国政治经济学必须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探讨建立这一概念体系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任务。

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是对他的那个时代的欧洲(尤其是英国)经济矛盾的概念规定。我们应继承其中的辩证精神和原则,但不能将他的体系视为绝对真理和亘古不变的教条。

当前中国的现实经济矛盾和《资本论》相比,既有国度性的差异,

又有时代性的差异。机械地照搬照抄《资本论》的理论体系,是不能对中国现实经济矛盾系统作出恰当的理论规定的。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统一是原则,中国政治经济学工作者要依循这个原则,

从探讨中国现实经济矛盾系统以及相应的概念规定、展开、改造和转化入手,探索与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内在统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依循马克思开创的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统一原则,

刘永佶教授于年月出版了《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一书,该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清除了原来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克服了源自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关于上帝或物质为世界本原、本体的论证)传统;第二,

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的国度性,因此其方法论也具有国度性;

第三,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而非另一学科或领域,

不是可用可不用,可用此也可用彼的外在工具;第四,中国政治经济学由主体、主义、主题、主张为基本构建;第五,

系统规定经济矛盾八个层次;第六,明确“实证是对现象本质联系的抽象”,形成“实证抽象”的概念;第七,

初步规定中国经济矛盾概念体系;

第八,依据对中国经济矛盾的规定探讨其解决途径。

这部著作全面贯彻了方法论与理论体系的统一原则,集中探讨了如何以概念运动规定中国现实经济矛盾系统,

对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做了扎实的探索。

注释:

①刘永佶:《〈资本论〉逻辑论纲》,河北大学出版社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③保罗?

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增补版)》,

何耀等译,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④凯恩斯提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概念似乎是个例外。但仔研究就会发现,“总需求”和“总供给”概念并不是凯恩斯通过数学技术演算而规定出来的。

从数学技术上说,将单个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企业供给曲线分别加总,只能分别得到行业需求曲线、行业供给曲线,而不可能得到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这也是一些西方学者一直抨击凯恩斯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的原因之一。

但能规定出“总需求”和“总供给”这两个概念,恰恰体现了凯恩斯的思维层次和思维能力远高于他的同行。

⑤桂起权:《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之走向》,载于《经济评论》,年第期。

赵华,李建珊:《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化》,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年第期。

⑥?

韦德?汉兹:《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

第页。

⑦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⑧前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册),

北京编译社译,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⑨副岛种典:《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批判》,孙尚清译,三联书店年版,

第页。

相关文章